小婉妮:涡河岸边那朵倔强的梨花
小婉妮:涡河岸边那朵倔强的梨花
亳州城外的涡河水静静流淌,河岸边的梨花年年开得热闹。在这片浸润着药草清香的黄土地上,生长着一位把戏文唱进百姓心里的梨园女儿——小婉妮。
**一、后台长大的戏痴**
1987年深秋,小婉妮出生在亳州梆剧团的家属大院。开戏的锣鼓声是她最早的摇篮曲,油彩的芬芳是她最熟悉的童年味道。五岁那年,母亲在《穆桂英挂帅》中演佘太君,她躲在幕布后学唱段,竟把辕门外三声炮唱得字正腔圆,惊得琴师王伯摔了月琴。
**二、梆腔里的千面人生**
十七岁挑大梁演《花木兰》,小婉妮在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里融入了涡河船工号子,把巾帼豪气唱得震得戏台直颤。演《白蛇传》时,她在断桥一折独创的水袖技法,宛如西湖烟雨缠绵悱恻。戏迷们都说:看小婉妮的戏,就像喝古井贡酒,越品越有滋味。
**三、药都巷陌的守望者**
2015年豫剧名家来亳州演出,小婉妮在药材市场临时搭台唱对台戏。她穿着褪了色的戏服,把《程婴救孤》唱得药商们红了眼眶。那天飘着细雨,油纸伞下层层叠叠的观众,把华佗像前的青石路堵得水泄不通。有老戏迷抹着泪说:这才是咱亳州人的戏魂啊!
**四、梨花院落有新声**
如今的小婉妮在涡河边的农家小院办起传习所,院里那株百年梨树见证着新一代学徒的成长。每到黄昏,咿咿呀呀的吊嗓声混着中药香飘过青砖灰瓦。她说:梆子戏就像亳州的白芍,看着不起眼,根扎得深了,自会开出惊心动魄的花来。
亳州的戏台从不缺角儿,但能把药都的烟火气化进唱腔的,唯小婉妮一人。当暮色漫过花戏楼的飞檐,你总能在某个巷口听见那清亮的嗓音,唱着千百年未变的人间冷暖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