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比天大——亳州二夹弦传人王红君的艺术人生
戏比天大——亳州二夹弦传人王红君的艺术人生
在亳州老戏迷的茶余饭后,总绕不开红君丫头的唱腔。城东大戏楼前卖梨膏糖的老张头至今记得,2008年那个飘雪的冬夜,王红君在《三更生死缘》里连赶三个行当,唱得观者涕泪涟涟,散场时棉鞋都被积雪浸透了仍浑然不觉。
**一、涡河岸边的戏痴**
1983年出生的王红君,打小就泡在谯城区梆剧团的后台。父亲是团里的司鼓,母亲管着衣箱,五岁的她蜷在蟒袍堆里,看着幕布缝隙透出的光影,竟能把整本《花打朝》的锣鼓经哼得分毫不差。十二岁那年,省艺校来亳州招生,主考老师让她即兴表演《穆桂英挂帅》选段,小丫头把马鞭甩得虎虎生风,末了竟把考场当练兵场,踩着鼓点绕场三周,惊得老艺人们直拍大腿:这丫头浑身都是戏!
**二、非遗传承的破局者**
2010年,二夹弦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消息传来时,王红君正在郑州参加梨园春擂台赛。面对镜头,她突然改唱冷门的《王宝钏挖菜》,用沙哑的哭腔震住了全场评委。赛后接受采访,她攥着奖杯说:咱亳州的宝贝,不能只在获奖时才被看见。这句话,后来成了她微信的个性签名。
为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生,她带着剧团把《梁祝》改编成沉浸式园林实景剧。在花戏楼的砖雕影壁间,观众跟着演员穿梭,当演到化蝶时,百只电子蝴蝶从康熙年间的木构藻井中翩然落下。这场颠覆传统的演出,让90后观众占比首次突破四成。
**三、戏台内外的双面人生**
药都大道的红君戏装店玻璃橱窗里,常年挂着件褪了色的女帔。那是她第一次挑梁主演《大祭桩》时的行头,袖口还留着当年入戏太深抓破的裂痕。每逢阴雨天气,她的老寒腿就隐隐作痛——这是十年前在利辛县露天演出落下的病根,那天台下坐着三十七个留守老人,她说就算只剩一个观众也得唱全本。
如今她的抖音账号亳州二夹弦王红君有17万粉丝,最新一条视频里,她素颜扎着马尾,在自家厨房边擀面条边唱《樊梨花征西》。案板当战鼓,擀面杖作令旗,锅铲敲着瓷碗打节奏,三岁的小女儿举着漏勺当话筒跟唱。这条看似随意的视频,播放量一夜破了百万。
**后记:**
今年清明,王红君带着剧团在涡阳乡下连演七天大戏。最后一场散戏时,七十多岁的班主李三抖颤巍巍捧出本泛黄的工尺谱:这是光绪年间的手抄本,该交给能让它活起来的人了。月光下,虫鸣声里,泛黄的纸页在王红君手中沙沙作响,仿佛听见了时光长河里,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曲调正在苏醒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