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哥的戏台人生:亳州巷陌里的烟火戏魂

三哥的戏台人生:亳州巷陌里的烟火戏魂

清晨五点,亳州老城墙下的早点摊升起袅袅白烟,油锅里翻腾的牛肉馍香气四溢。巷子深处传来一阵板胡声,老戏迷们知道,这是三哥又在城隍庙前吊嗓子了。三哥本名赵永年,在亳州戏曲圈子里,这个名号比他的真名还要响亮。

**一、梆子声里的童年**

1978年的冬天格外冷,十二岁的赵永年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,蹲在花戏楼后台的煤炉子旁取暖。父亲是梆子戏班的武场师傅,每天清晨教他练功时总说:学戏要像打铁,趁热才能成形。梆子戏特有的大本嗓唱法,让他的嗓子在变声期就磨出了老茧。有次排《穆桂英挂帅》,他硬是把辕门外三声炮的拖腔唱破了音,急得班主抄起马鞭就要抽,倒是老琴师拦下说:这孩子眼里有火,是块唱红生的料。

**二、三更灯火五更鸡**

九十年代初,亳州戏曲市场遭遇寒冬。三哥的戏班在涡河边的露天戏台演出,台下观众稀稀拉拉。最惨淡的一场,台上八个演员,台下六个观众。班子里有人改行开出租车,有人去南方打工。三哥却守着老行当,白天在药材市场扛包,晚上就着路灯背戏文。他自创的三节鞭绝活,就是在药材仓库的麻袋堆里练成的——手腕翻转间,九尺长的钢鞭如银蛇出洞,鞭梢的红绸能在空中挽出三个同心圆。

**三、老戏骨的新传承**

2016年非遗普查,文化馆的人找到三哥时,他正在给五马镇的小学生教身段。孩子们举着比自己还高的红缨枪,歪歪扭扭地学起霸的架势。三哥的徒弟中,有个开直播唱戏的00后,把梆子戏的花腔十三咳改编成rap,视频点击量过百万。有人骂这是糟蹋传统,三哥却摆摆手:当年我师父说梆子戏要亡在电视里,现在不还在手机里活过来了?

如今走过亳州老街,还能听见三哥那标志性的炸音穿透青砖灰瓦。他的戏箱里永远备着三样东西:半块松香、一包金嗓子喉宝、还有1958年亳州梆子剧团成立时的老戏折子。当年轻演员抱怨观众越来越少时,三哥总爱念叨:戏在人唱,角在气场。当年我在药材市唱《寇准背靴》,拉板车的、卖烧饼的都跟着哼调门,那才叫真看戏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