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梆子戏魂邱丽:古韵新声唱芳华
亳州梆子戏魂邱丽:古韵新声唱芳华
亳州古城墙下,一袭水袖掠过芍药花丛,婉转的梆子腔穿透青砖黛瓦。这是邱丽在排练新编历史剧《芍药仙子》的场景,亦是亳州戏曲传承的日常缩影。
1978年冬,十岁的邱丽在亳州大戏院第一次登台。彼时她饰演《穆桂英挂帅》中的小兵,硬是在零下十度的戏服里唱出满堂彩。梆子戏名家李凤鸣在台下看得真切:这丫头眼神里有火,是吃这碗饭的料。这句评语,开启了邱丽四十余载的戏曲人生。
在省艺校求学的日子里,邱丽练功房里总亮着最后一盏灯。为了练就梆子戏特有的花腔十三韵,她每天含着石子练声,生生磨破了三件练功服。1992年全省戏曲汇演,她以《花木兰》选段技惊四座,独创的云手旋腰身段被收录进戏曲教材。时任省剧协主席王振华赞叹:她把梆子戏的刚烈与柔美熔于一炉。
面对传统戏曲式微的困境,邱丽的选择出人意料。2010年,她在亳州三中开设戏曲社团,将《窦娥冤》改编成校园短剧。学生们穿着改良戏服,用流行乐伴奏演绎传统故事,竟场场爆满。戏曲要活在当下,就不能困在博物馆里。她如是说。
如今,五十六岁的邱丽依然活跃在舞台。她创办的亳韵戏曲工坊已培养百余名年轻演员,创排的现代梆子戏《药都传奇》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。每当华灯初上,邱丽总会站在后台,看着年轻演员们描眉画鬓。那抹朱红,从她的指尖传承到下一代人的眉间,如同亳州戏曲生生不息的血脉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