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都梨园绽芳华——记亳州梆剧名伶李景芝

药都梨园绽芳华——记亳州梆剧名伶李景芝

在亳州城东的梆剧戏楼里,每当《花木兰》的唱腔响起,老戏迷们总会想起那个在青砖戏台上绽放的身影。李景芝,这位生于1943年的梆剧名角,用她独特的花腔十三韵,在皖北戏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**一、药都沃土孕戏魂**

李景芝的童年浸染在亳州独特的文化气息中。清晨随父亲在药材集市听商贾吆喝,傍晚蹲在城隍庙戏台前看草台班子唱戏。那些抑扬顿挫的唱腔与药商的叫卖声交织,在她心中播下戏曲的种子。12岁拜入小桃红戏班,老师傅发现这个瘦小的姑娘竟能完整复述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唱段,连走场步法都分毫不差。

**二、破茧成蝶创新腔**

1965年的全省戏曲汇演成为李景芝艺术生涯的转折点。她饰演的樊梨花在传统梆子腔中融入亳州清音,独创的刀马旦碎步将武戏文唱演绎得行云流水。省城专家惊叹:这哪是地方戏,分明是活生生的艺术创新!此后十年间,她带领剧团走遍皖北36县,每到一处,戏台前必摆满乡亲们自带的条凳。

**三、戏比天大守初心**

1983年特大洪水期间,李景芝带着高烧在临时搭建的堤坝戏台连唱三天。当《花木兰》唱到谁说女子不如男时,台下抢险的民兵与台上的演员都红了眼眶。这份执着让她在花甲之年仍坚持授徒,如今活跃在亳州戏曲舞台的景字辈演员,仍延续着她三分唱腔七分情的艺术理念。

如今,涡河岸边的老戏楼已改建为戏曲博物馆,李景芝当年的戏服静静陈列在展柜中。但每逢节庆,城关镇的戏台上仍会响起熟悉的梆子声,那穿越时空的唱腔里,依稀可见一位青衣女子在药都的晨曦中甩着水袖,将老庄故里的千年文脉化作绕梁余韵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