扎根乡土的梨园女儿——亳州梆剧演员刘敏速写
扎根乡土的梨园女儿——亳州梆剧演员刘敏速写
在亳州梆剧团的排练厅里,刘敏正对着镜子反复打磨《花打朝》的甩袖动作。月白水袖翻卷如云,忽然一个急停,那双被油彩勾勒得英气逼人的丹凤眼倏地望向镜中——这是她与角色对话的特殊方式。
一、古井贡酒浸润的戏骨
1987年寒冬,十岁的刘敏缩在利辛县剧场的条凳上,看完了整场《穆桂英挂帅》。散场时她追着戏班跑了三里地,硬是凭着记忆把老生的唱腔复刻了七分像。这个把麦秸秆当雉鸡翎耍的农家女孩,在村口碾盘上练功的身影,成了乡邻们二十年来最熟悉的风景。
梆剧特有的慢二八板式最考验气息,刘敏独创的井水调唱法让行家们拍案叫绝。原来她每天清晨在古井旁吊嗓,受千年贡泉的水脉滋养,竟将亳州特有的清冽水韵化入唱腔。那年在省城演出《程婴救孤》,一句十六年忍辱负重如刀剜心的拖腔,生生把台下老戏迷的紫砂壶攥出了裂纹。
二、泥土里长出来的角儿
2015年暴雨冲毁涡河堤坝,刘敏带着剧团在临时安置点连演七天。没有舞台,她就站在拖拉机斗里唱《包公赔情》;缺了琴师,她敲着搪瓷盆打节奏。当唱到为官要解百姓苦时,满场乡亲的泪水和着雨水,在泥地里砸出深深浅浅的坑。
三十载从艺路,刘敏最珍视的奖杯是药农送的柴胡根雕。那年她在华佗庵演出,见老药农蹲在台侧抹泪,散戏后才知对方听《华佗》想起祖辈行医往事。次日清晨,后台多了个用柴胡根须盘成的戏字,虬结的根茎间还沾着晨露。
三、薪火相传的守艺人
戏比天大四个字,刘敏用金粉写在化妆镜上。她教徒弟有个怪规矩:学《打金枝》前要先帮孤寡老人晒三天辣椒。去年收的00后学员起初不解,直到看见养老院王奶奶跟着戏文打拍子时,才明白师父说的戏是给人心的药。
如今的刘敏多了个新身份——亳州梆剧数字典藏工程顾问。面对年轻技术员的困惑,她捻着水袖示范:你看这云手要像芍药抽芽,不能做成塑料花。当AI生成的唱腔总差着三分人味时,她对着录音棚话筒突然亮嗓,惊得程序员们慌忙调设备——那股子穿透云霄的生命力,终究是科技难以复制的温度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