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素梅:亳州梆剧园地里的活化石,一嗓唱尽半世情

李素梅:亳州梆剧园地里的活化石,一嗓唱尽半世情

在亳州老戏迷的茶余饭后,总绕不开李素梅这个名字。这位年逾古稀的梆剧艺术家,用半个世纪的坚守,将了州梆子唱成了流动的非遗文化馆。最近推出的《素梅传韵》纪录片,用镜头穿透时光,带我们走进了这位活化石的艺术人生。

**一、药都戏魂初长成**

1952年的春天,在亳州城北的梆剧世家,一声婴啼与戏班开箱的锣鼓声同时响起。5岁登台扮小穆桂英,7岁能唱全本《花打朝》,李素梅的戏曲天分就像涡河水般自然流淌。老辈艺人常说:这丫头是吃戏饭的料,你看她那双眼睛会说话。

**二、唱腔里的时光密码**

纪录片中重现了1978年那场经典《穆桂英挂帅》。镜头特写里,李素梅的云手动作看似随意,实则每个指尖都带着涡北老派的韵味。她独创的花腔十三弯,将传统梆子腔与亳州民间小调完美糅合,听得老戏迷们直拍大腿:就是这个味儿!

**三、非遗传承者的倔强**

当镜头扫过亳州梆剧传习所的排练厅,75岁的李素梅正在手把手纠正学员的台步。脚要碾着地走,像趟涡河水那样,她边说边示范,布鞋底在水泥地上磨出沙沙的响。这些年她带出37个徒弟,整理出8大本濒临失传的梆剧工尺谱,用智能手机录下200多段示范视频。

**四、幕后的烟火人生**

纪录片最动人的片段,是李素梅系着围裙在厨房哼唱《秦雪梅》选段。案板上的面团随着唱腔节奏起落,锅铲与炒勺竟成了天然打击乐。导演特意保留了这个生活场景:这才是真正的戏如人生,她的艺术早就化在了柴米油盐里。

当片尾字幕升起时,一段珍贵的老录音悄然流淌——那是李素梅17岁时灌制的黑胶唱片《樊梨花征西》。沙沙的底噪里,少女清亮的嗓音穿越六十载光阴,与画面中白发艺术家的身影重叠,恍若亳州梆剧的时光二重唱。这样的传承故事,在药都的晨昏里仍在继续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