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苑绽梅香:记豫剧名角李素梅的梨园人生
亳州戏苑绽梅香:记豫剧名角李素梅的梨园人生
暮春时节的亳州古城,涡河边的杨柳正抽着新芽。在华祖庵戏楼前,一位身着素色旗袍的女子正在吊嗓,清亮的唱腔惊起檐下筑巢的紫燕。这便是李素梅,亳州戏迷口中的活穆桂英,也是豫剧沙河调在皖北的擎旗人。
一、梨园世家的血脉传承
李素梅生在亳州东关的戏曲世家。祖父是亳州大班会班主,父亲李长山是当地有名的红脸王。五岁那年,她躲在戏箱里偷看父亲演《黄鹤楼》,被周瑜的翎子功迷得失了神,竟在幕间模仿着甩起布条,这一甩便甩开了与戏曲的缘分。
每天天不亮,城墙根的练功场总有个扎冲天辫的小丫头。寒冬腊月里,她对着结冰的城墙喊嗓,呵出的白气在城砖上凝成霜花;酷暑三伏时,绑着沙袋在青石板上跑圆场,汗水浸透的练功服能拧出水来。十二岁那年,她以一段《花木兰》选段考进亳县梆剧团,成了团里年纪最小的学员。
二、沙河调里的百变人生
八十年代初的亳州剧场,每到李素梅挂牌演出,售票窗前总会排起蜿蜒长龙。她塑造的穆桂英既有巾帼豪气,又见女儿柔情。演到《破洪州》夜巡一折,头插雉翎,脚踩三寸战靴,在方寸戏台上连走十三圈旋子,落地时凤冠上的珠翠纹丝不乱。
在传统戏之外,她大胆创新。1992年编排的现代戏《芍花情》,将亳州药都文化融入豫剧唱腔。为塑造好药商之女角色,她走访华佗故里,跟着老药工学切白芍,把捣药声化作鼓点,创作出花锄舞的全新程式动作。
三、薪火相传的守艺人
戏比天大是李素梅常挂在嘴边的话。2003年非典期间剧场停演,她带着徒弟在涡河岸边露天教戏,柳荫作幕布,蝉鸣当弦索。这些年她整理出三十余本濒临失传的手抄戏本,其中《五凤岭》全本唱腔谱系,填补了沙河调研究的空白。
六十二岁那年,她自筹资金创办梅香豫剧传习所。不收学费,只立规矩:晨功不辍者留,心浮气躁者去。如今从传习所走出的弟子遍布皖北,每到周末,总能看到她手把手教小徒弟甩水袖,阳光下翻飞的绸缎,恰似当年那个偷学翎子功的小丫头。
夜色渐浓,华祖庵的戏楼又响起锣鼓声。李素梅正在排演新编历史剧《魏武吟》,曹操横槊赋诗的唱段里,依稀能辨出沙河调苍劲的底韵。台下学戏的孩子们不知道,老师那柄道具槊,用的是亳州老木匠特制的古法工艺——就像她守护的戏曲艺术,总在创新中延续着古老的血脉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