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台常青树:老包姐的梆子人生

亳州戏台常青树:老包姐的梆子人生

亳州北关老街的青石板路上,每天清晨都能听见咿咿呀呀的吊嗓声。顺着声音拐进油坊胡同,总能看到一位白发老太太对着墙上的老戏单比划身段。这就是当地人口中的老包姐,本名王素贞,八十二岁仍能唱全本《铡美案》的梆子戏活化石。

一、草台班子里走出的黑脸坤生

1949年寒冬,七岁的王素贞趴在草台班子的幕布后看戏。当饰演包公的武生突发急病,班主情急之下把这个总爱偷学唱腔的丫头推上了台。谁料她踩着过大的官靴,把《打銮驾》唱得字正腔圆,从此得了老包姐的艺名。

在那个坤生稀少的年代,老包姐练就了独特的阴阳嗓。清晨在涡河堤上,她先吊旦角的细嗓子,待卖豆腐的梆子声传来,立即转成浑厚的黑脸腔。这般苦功让她在1957年全省汇演中,凭《探阴山》选段赢得活阎罗的美誉。

二、戏箱里的岁月沉香

在老包姐的卧房里,樟木戏箱装着六十年的光阴。褪色的鱼鳞甲下压着泛黄的戏折,密密麻麻标注着唱腔变化。最特别的要数那面铜胎护心镜,边缘磨得发亮——这是她每场《铡美案》必用的行头,后台师傅说镜子里照见过十万张观众面孔。

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——这句经典唱词,老包姐处理得与众不同。她在府字尾音加入亳州方言的滑音,像涡河水打了个旋儿。这种独创唱法被收录进《皖北戏曲志》,却鲜少有人能模仿得地道。

三、古调新传的守艺人

华佗故里的药都大剧院里,每周三下午总坐满银发观众。七十九岁那年,老包姐在这里收了最后一个徒弟。小姑娘第一次勾上黑脸时手抖得画歪了月牙,她握着孩子的手说:包公的正义不在脸上,在嗓子眼里提着的那口气。

如今亳州梆子剧团排新戏《华佗》,特意请老包姐设计唱腔。她把《青囊书》的唱段融入华佗问诊情节,用药碾子的节奏打磨出望闻问切调。非遗传承人名单上新增她名字那天,老人却躲在后台擦拭那面护心镜。

涡河边的柳树黄了又绿,老包姐依然每天清晨对着戏单练功。当年轻演员抱怨戏曲式微时,她总指着胡同口卖早点的扩音喇叭——那里面放的,正是她二十年前录制的《赤桑镇》选段。在这座千年药都,梆子戏就像陈年古井贡酒,历久弥香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