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城里的活包公:老包姐的戏里人生
亳州城里的活包公:老包姐的戏里人生
在亳州北关老街的青石板路上,总能听见这样的吆喝:老包姐今儿个扮包公!话音未落,街边茶馆里的方桌条凳就挤满了人。顺着木格窗望去,戏台前那方褪了色的红绒布帘子后面,隐隐约约露出半截黑蟒袍的袍角。
一、梆子声里的异数
1983年的腊月,亳州梆子剧团来了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。老团长看着这个刚满十六岁的周玉芳直皱眉——旦角组满员了,偏生这孩子天生一副宽膛嗓子,唱青衣像敲铜锣。谁也没想到,三天后她套上包公的行头往台上一站,那声王朝马汉竟把台下打瞌睡的老戏迷惊得摔了茶碗。
老辈人常说女怕《思凡》,男怕《夜奔》,可周玉芳偏要闯闯这男怕的《探阴山》。头回勾上包公特有的月牙额,她对着后台的穿衣镜练了整宿台步。梆子戏讲究唱念做打,她踩着三寸厚的靴底,硬是把包拯怒铡陈世美时的虎步走出千钧之势。那年冬天,北风裹着雪粒子往戏台里钻,可只要她甩开蟒袍亮相,台下准保喝彩声掀翻屋顶。
二、油彩背后的烟火气
卸了戏妆的老包姐,是花戏楼街有名的热心肠。清晨五点的牛肉馍摊前,总见她拎着保温桶给剧团小徒弟打胡辣汤。后台的戏箱里常年备着针线包,哪个龙套的箭衣脱了线,准能听见她亮着大嗓门喊:脱下来!姐给你缝!
有年三伏天唱《秦香莲》,演陈世美的小生中暑晕在台上。老包姐二话不说甩了相纱,背起人就往医院跑。黑蟒袍被汗浸得能拧出水来,月牙额上的油彩在太阳底下化成了墨汁。后来这事被编成快板书,在涡河边的茶棚里传唱了整整一个夏天。
三、老戏台的新月光
2010年非遗普查时,文化馆的人发现老包姐能背出七十二出包公戏的完整戏文。她教徒弟有个怪规矩:学《打銮驾》前得先去曹操运兵道数青砖,说是没闻过地下的土腥气,唱不出开封府的铁面味。如今她带的八个徒弟里,有三个姑娘也敢勾黑脸了。
去年重阳节,亳州大剧院搞创新剧目《包公审微信》。六十二岁的老包姐戴着蓝牙耳麦亮相,唱到任凭你千般变化,难逃这法眼如炬时,手中惊堂木往二维码上一拍,台下年轻观众的手机闪光灯亮成了银河。有老戏迷抹着眼泪说:这黑老包,倒比年轻时还威风三分。
现在的老包姐依然每天清晨去北关吊嗓子,梆子声撞在明清老宅的马头墙上,惊起一群白鸽。她说自己就像药都街头的古槐树,根扎在青石缝里,枝叶却要够着新盖的玻璃幕墙。这话听着像戏词,可谁都知道,这就是老包姐的真心话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