弦歌不辍唱古今——细数亳州戏曲里的烟火人间
弦歌不辍唱古今——细数亳州戏曲里的烟火人间
药都亳州,商旅往来千年不绝,这方水土孕育的戏曲声腔,也如同陈年古井贡酒,在时光里沉淀出醇厚的韵味。老亳州人可能还记得,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关老街,青石板上梆子声与叫卖声此起彼伏,二夹弦的婉转唱腔穿过林立的药材行,落在涡河粼粼的波光里。这些浸透着市井烟火的地方戏曲,正是一把打开亳州文化基因的钥匙。
一、运河商埠孕戏韵
亳州作为南北水陆要冲,自古便是舟车会聚,商贾云集之地。清乾隆年间,山西药商带来的梆子腔与本地民歌相融,催生出高亢激越的淮北梆子。这种融合了中州音韵的戏曲,唱词里常夹杂着白芍亳菊等药材名,道白间飘散着药香。涡河码头上,船工们听着《杨八姐游春》的梆子声卸货;药市里,掌柜们品着《打金枝》的戏文谈生意,戏曲与市井生活早已血脉相连。
二、二夹弦里的烟火故事
在亳州乡间,至今流传着宁舍二亩地,不舍二夹弦的老话。这种源自明代弦索调的剧种,以主奏乐器四胡两根弦夹着弓毛演奏得名。老艺人们说,真正的二夹弦讲究九腔十八调,唱《王婆骂鸡》时泼辣诙谐,演《孟姜女》时哀婉缠绵。2017年利辛县展沟镇的庙会上,83岁的苏明礼老人一段《梁祝》选段,让台下观众跟着抹眼泪——这正是非遗传承最动人的模样。
三、戏台上的时代印记
在亳州戏曲博物馆里,陈列着1954年蒙城县大众梆剧团的手抄剧本。发黄的毛边纸上,工整的毛笔字记录着《白毛女》改编本,唱词中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呐喊,见证着传统戏曲与时代浪潮的碰撞。如今,亳州师范学院戏曲社团的00后学生们,正尝试用抖音直播淮北梆子,当《花木兰》的唱腔混着电子乐响起,古老的戏曲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的听众。
夜幕降临时分,曹操公园里仍有戏迷票友在拉弦吊嗓。这些穿越时空的声腔,承载着亳州人的集体记忆,也见证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。正如老艺人们常说的:戏是心头血,唱罢方知命。在现代化浪潮中,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戏曲,依然在寻找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。或许,当药材市场的电子屏与老街的戏台遥相辉映时,我们更能读懂这座古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坚守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