唱念做打皆有韵细数亳州戏曲百花园中的四绝

唱念做打皆有韵细数亳州戏曲百花园中的四绝

在皖北平原腹地,一座千年古城正用独特的韵律诉说着文化记忆。亳州,这座浸润着老庄智慧的古城,不仅以药都之名享誉四方,更在戏曲艺术领域绽放异彩。当商帮驼铃渐远,当药香弥漫街巷,三弦与梆子的合鸣始终在涡河两岸回荡,滋养着独树一帜的戏曲生态。

一、二夹弦:古韵新声里的市井百态

亳州城东的老戏楼里,总有三弦声穿透晨雾。二夹弦艺人们手持两片檀板,在丝弦的震颤间演绎着《王莽赶刘秀》的传奇。这种源自清中期的剧种,以夹板击节为名,唱腔如涡河水般婉转,既有北方梆子戏的铿锵,又带江南丝竹的缠绵。

老艺人们至今记得,民国年间的亳州茶馆,二夹弦艺人一袭青衫,用《三进士》《吕蒙正赶斋》等唱段,把市井故事化作绕梁余音。伴奏的八角鼓暗藏玄机,鼓面绘制的八卦图随着节奏旋转,恰似人生百态轮回。

二、淮北梆子:黄土地上的生命呐喊

走进亳北乡村,忽闻一声梆子响彻云霄。淮北梆子艺人甩动丈余长的水袖,在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唱词中迸发着生命的张力。这种脱胎于山陕梆子的艺术,在亳州大地生根时,融入了豫剧的豪迈与泗州戏的灵动。

上世纪五十年代,梆子戏班常年在亳州各乡镇跑坡。艺人张广才的炸音能传三里,唱《铡美案》时,包公的怒喝让台下观众脊背发凉。梆子戏的武场尤为精彩,刀枪把子功融合了亳州传统武术套路,一招刀劈四门引得满堂喝彩。

三、四平调:南北交融的艺术奇葩

药商云集的北关老街,曾飘荡着四平调特有的九腔十八调。这个诞生于清末的年轻剧种,像亳州包容的市井文化般,将琴书、花鼓、梆子熔于一炉。《陈三两爬堂》中旦角的三起三落,《小借年》里丑角的插科打诨,处处彰显着剧种的兼收并蓄。

四平调传承人李淑君创新花腔慢板,在《裴秀英告状》中融入坠子书的叙事技巧。伴奏乐队别出心裁,主弦坠胡与笙管合鸣,既有北方曲艺的爽利,又含南方小调的婉约。

四、沙河调:水运码头的千年回响

涡河码头的晨雾里,沙河调老艺人仍在吟唱《赵氏孤儿》。这个与亳州漕运共生的古老剧种,唱腔如船工号子般浑厚,道白带着水韵的悠长。独特的三节板唱法,将唱词分割成波浪般的韵律,恰似涡河水的起伏。

亳州戏曲博物馆里,珍藏着一件清道光年间的戏箱。褪色的蟒袍上金线犹存,见证着沙河调鼎盛时期九班同台的盛况。老观众至今记得,名角周信芳少年时在亳州搭班,将海派京剧的表演精髓注入这个古老剧种。

当暮色笼罩华祖庵,戏迷们仍在争论哪个剧种最能代表亳州。或许答案就藏在花戏楼的雕梁画栋间,在古地道传出的隐约弦歌里。这些扎根民间的艺术瑰宝,如同亳芍药般经霜愈艳,用四百年的传唱,编织着这座古城最动人的文化基因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