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梆子戏的活包公——老包姐的戏里人生
亳州梆子戏的活包公——老包姐的戏里人生
在亳州戏曲博物馆的档案室里,一卷泛黄的录影带静静躺在角落。当工作人员将它放入老式放映机,屏幕亮起的瞬间,一位身着玄色蟒袍的黑脸包公踩着铿锵的锣鼓点登场,那声穿透力十足的王朝马汉甫一出口,在场的老戏迷都红了眼眶——这正是消失多年的老包姐舞台影像。
一、草台班里的黑珍珠
1948年的涡河岸边,十二岁的李凤英躲在后台幕布后偷看父亲演包公。她偷偷蘸了锅底灰抹脸,趁大人不注意窜上戏台,一句陈州放粮竟唱得满堂喝彩。班主惊觉这个黄毛丫头天生一副铜锤花脸的嗓子,破例收她进了亳州梆子戏班。
在那个女子不能演花脸的年代,李凤英每天凌晨四点就着月光练功。她把麻绳绑在腰上吊嗓子,直到把河堤柳树上的露珠都震落。十七岁那年,她在《铡美案》中反串包拯,刚劲的唱腔震得戏台顶棚扑簌簌落灰,从此老包姐的名号响彻皖北。
二、梆子声中的包青天
老包姐的包公不同寻常。她独创的阴阳腔:在陈州三铡的唱段里,前半句用本嗓如惊雷炸响,后半句转假声似寒铁铮鸣。当演到怒铡陈世美时,她将三尺水袖抖得猎猎作响,转身的刹那,眼角一滴清泪划过黑脸,把包拯的铁面与柔肠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1982年亳州大旱,她在露天戏台连唱七天《包公求雨》。最后一天暴雨倾盆,观众却无人离场。雨水冲刷着她脸上的油彩,露出一张清秀面庞,这一刻,梆子戏里刚正不阿的包公与现实中坚韧不拔的女艺人完美重叠。
三、光影留住的传世绝唱
2019年,九十高龄的老包姐在徒弟搀扶下重新穿上蟒袍。摄像机前,她颤抖的手握紧惊堂木,开口瞬间仿佛时光倒流——依然是那穿云裂石的唱腔,只是多了岁月沉淀的沧桑。这段珍贵的影像记录下梆子戏女花脸最后的风采。
如今在亳州老街,每逢阴雨绵绵的午后,戏迷们仍会聚在茶馆里播放老包姐的视频。当屏幕里传来熟悉的开铡——声,老人们跟着哼唱,孩子们瞪大眼睛,恍惚间,那个叱咤风云的黑脸包公似乎从未离开过这座戏窝子。
老包姐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戏比天大。她的影像资料不仅保存了濒临失传的亳州梆子技艺,更让后人看到传统戏曲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本色。当视频网站上的年轻观众为女版包公点赞时,涡河水的呜咽里,仿佛又响起了穿越时空的梆子声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