涡水河畔绽新蕊:亳州戏曲演员李欢的艺术人生
涡水河畔绽新蕊:亳州戏曲演员李欢的艺术人生
在亳州老戏迷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涡河的水磨调,李家的闺女唱得俏。说的正是亳州二夹弦剧团的当家旦角李欢。这位土生土长的80后戏曲演员,用二十载光阴在舞台方寸间演绎着传统戏曲的当代传奇。
**一、梨园春芽**
1987年仲夏,李欢出生在谯城区观堂镇的李家班戏箱旁。父亲是剧团武生,母亲是青衣演员,满月酒那天,襁褓中的她就躺在后台的戏服堆里,听着锣鼓声入睡。十三岁那年,当同龄人还在课间跳皮筋时,李欢已经跟着父母在皖北乡间的草台班子里跑龙套。寒冬腊月里,她裹着单薄的戏装候场,睫毛上结着霜花;酷暑三伏时,厚重的头饰在额间勒出红痕,却始终保持着标准的兰花指。
**二、破茧成蝶**
2005年考入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,成为李欢人生的转折点。在系统学习中,她发现家乡的二夹弦与黄梅戏竟有千丝万缕的渊源。每天清晨五点的练功房,总能看到她对着镜子反复揣摩甩水袖的力道,为找到二夹弦特有的脆劲儿,三个月磨破了六副水袖。正是这份痴劲,让毕业汇报演出《梁祝》中的哭坟选段,被她演绎得肝肠寸断,连后台的老琴师都抹起了眼泪。
**三、守正创新**
回到亳州戏曲团后,李欢开始思考传统戏的现代表达。2018年重排《花木兰》时,她大胆加入亳州方言念白,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民间小调。首演当晚,台下坐着的老戏迷先是惊愕,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。如今她主演的《亳州女人》系列新编戏,已走进长三角地区的二十余个城市剧场,让二夹弦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生。
**四、薪火相传**
每个周末的亳州文化馆里,总能看到李欢带着十几个孩子练习身段。她自创的戏曲韵律操把台步、云手融入健身动作,在抖音上获得百万点赞。疫情期间,她发起云上戏台直播项目,带着剧团成员在古戏楼上连演七晚,最高单场观看量突破50万人次。有位网友留言:原来我们亳州戏这么美,李老师眼波流转间,让我想起奶奶讲的古城旧事。
从涡河岸边的草台班子到国家大剧院的聚光灯下,李欢始终记得父亲那句话:戏比天大,但戏在人心里。如今她的化妆镜前,依旧摆着儿时在后台捡到的半片老戏牌,斑驳的朱漆上依稀可见仁义礼智信五个字——这或许正是传统戏曲生生不息的密码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