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深处有欢歌——记亳州戏曲演员李欢
梨园深处有欢歌——记亳州戏曲演员李欢
在亳州古城墙根下的梆子剧团排练厅里,总能听见一串清亮的甩腔穿透晨雾。循声望去,一位身着练功服的女子正对着斑驳的镜面反复打磨身段,水袖翻飞间扬起细碎的尘埃,在朝阳里织就一道流动的金线。这就是被戏迷们称为亳州小百灵的李欢,一个用三十年光阴在戏曲长河里淘洗真金的守艺人。
一、戏台下的蒙学时光
1987年的深秋,六岁的李欢攥着爷爷的衣角挤进涡河岸边的草台班子。当涂着彩漆的戏台在汽灯下亮起时,她第一次目睹了《花木兰》里金甲红袍的刀马旦。散场后,小丫头在河滩上举着芦苇杆学走圆场,月光把稚嫩的身影拉得老长。这个画面,被路过的老艺人赵凤鸣看在眼里。
赵先生是亳州二夹弦的第七代传人,见李欢天资聪颖,破例收了这个关门弟子。每天天不亮,李欢就摸黑到师父家的四合院练功。青石板上凝着露水,她踩着跷功鞋一遍遍走台步,直到把院角的月季花瓣都震落满地。师父常说:戏是磨出来的,角儿是摔出来的。这句话,李欢记了半辈子。
二、破茧成蝶的淬炼之路
2003年的省青年戏曲大赛,成了李欢艺术生涯的转折点。在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彩排现场,一个鹞子翻身时她意外摔下戏台,左腿当场失去知觉。医生诊断韧带撕裂,建议至少休养半年。但看着赛程表上标注的亳州代表团李欢,她硬是咬着牙在病床上练起了唱腔。
决赛那天,李欢坐着轮椅被推上舞台。当聚光灯亮起,她扶着椅背缓缓起身,将《梁祝》里十八相送的婉转唱得百转千回。评委席上的老艺术家们发现,这个倔强的姑娘把轮椅化作戏曲程式的新语汇——转身时的滞涩成了情意缠绵的顿挫,抬手间的颤抖化作命运无常的喟叹。那次演出,不仅让她捧回金奖,更让传统戏曲绽放出创新的光芒。
三、薪火相传的守正创新
2019年深冬,李欢在亳州老街创办欢音传习班。每周三清晨,总能看见她骑着电动车穿过挂着冰凌的巷弄,车筐里塞满亲手誊写的工尺谱。学员们说,李老师教戏时眼睛会发光,那种光能照进人心里去。有个聋哑学生靠触摸她的声带振动学唱,如今已在特殊教育学校开设戏曲公益课。
在短视频平台,李欢的账号欢姑说戏拥有二十万粉丝。她别出心裁地将亳州方言融入戏词讲解,用手机镜头带网友探访正在消失的老戏台。最火爆的一条视频里,她站在明王台遗址,迎着落日唱起梆子戏《华佗颂》,身后是七百年前药都先民垒砌的斑驳砖墙。这条视频下有个留言被顶上热评:原来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是活在市井烟火里的心跳。
如今的李欢依然保持着每天练功的习惯。当有人问及传承地方戏的艰辛,她总爱指着剧团门口那株老槐树说:你看这树,根扎得越深,枝叶就越往高处够。咱们的戏啊,既要守住老根脉,又得长出新枝桠。暮色四合时,槐花簌簌落在她未卸的戏妆上,仿佛时光给坚守者别上的勋章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