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家探访亳州戏曲名角李欢:台上木兰铿锵台下十年守艺

【独家探访】亳州戏曲名角李欢:台上木兰铿锵台下十年守艺

(图片:李欢在亳州老戏台表演《花木兰》经典选段,身着红白战甲,手持长枪,眉眼间尽显英气)

在亳州老城青砖灰瓦的巷陌深处,每当夜幕降临时,总有一缕清亮的唱腔穿透暮色。这声音的主人,正是被戏迷称为亳州刀马旦第一人的李欢。37岁的她,用20年光阴将亳州梆剧的刚劲与柔情揉进了骨血里。

**戏比天大的童年记忆**

1987年生于谯城区观堂镇的李欢,自幼跟着经营草台班子的父亲走街串巷。后台化着半面妆的演员、油彩与汗味交织的空气、幕布后偷看台下观众痴迷的表情,构成了她最初的戏曲启蒙。7岁那年偷穿戏服扮穆桂英,被父亲用马鞭抽肿了手心。李欢回忆这段往事时却带着笑,他说戏服是吃饭的家什,穿上了就得对得起它。

(图片:李欢珍藏的童年照——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脚抚摸衣架上的戏服)

**从倒仓危机到声震江淮**

2003年省艺校毕业前夕,李欢突遭倒仓(变声期嗓音突变)。整整半年,她每天凌晨四点摸黑到涡河岸边练嗓,硬是把原本清亮的嗓音磨砺出独特的沙哑韵味。正是这份沧桑感,让她在《窦娥冤》中演绎的六月飞雪唱段格外揪心,2008年一举夺得安徽省戏曲红梅奖银奖。

(图片:李欢在练功房压腿的照片,墙上贴着泛黄的《窦娥冤》唱词手抄稿)

**创新路上守护老腔老调**

面对传统戏曲式微,李欢的选择令人意外。她婉拒了多个电视节目邀约,反而带着剧团深入农村,在田间地头搭台唱戏。梆子戏的魂在泥土里。她独创的移动戏台项目,把《包公碑》《曹操献刀》等亳州特色剧目改编成90分钟精简版,五年间演出超600场。更令人称道的是,她坚持在每场演出前用亳州方言教观众三句经典唱腔,让古老艺术真正活在百姓口中。

(图片:李欢在麦田边教孩子们学戏,十几个孩子模仿着她摆出亮相动作)

**戏妆之外的烟火人生**

卸去浓墨重彩的李欢,会在自家小院栽种芍药——亳州市花的淡淡药香是她最爱的卸妆味道。丈夫是剧团琴师,两人因戏结缘,结婚十二年仍保持着台上眼神交汇必脸红的默契。问及遗憾,她抚摸着因长期勒头留下的发际线疤痕:若能重来,还是选这条洒满血泡的锦绣路。

(图片:李欢生活照——素颜扎着马尾,正在为年迈的戏迷奶奶整理头巾)

这个把手机铃声设为梆子曲牌的女人,正用最笨拙的方式守护着亳州戏曲的薪火。当记者离开时,她已换上戏服准备夜场演出,昏黄灯光下,那抹渐行渐远的水袖,仿佛穿越千年的文化血脉仍在翩跹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