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梆子戏里的青衣魂——李倩的艺术人生
亳州梆子戏里的青衣魂——李倩的艺术人生
在亳州北关老街的茶馆里,当第一声梆子响彻雕花木楼时,老茶客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望向后台。他们等待着那个身着素色褶子、手执白绢的身影——李倩。这位被称作药都青衣的梆子戏名角,用三十年光阴在古戏台上谱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。
一、古河道畔的梨园新苗
1985年的春天,十岁的李倩蹲在涡河边的青石板上,用树枝在沙地上勾画着戏服纹样。河对岸的亳州梆子剧团正在排演《穆桂英挂帅》,铿锵的锣鼓声顺着水面飘来,在小姑娘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。三个月后,她赤着脚追着下乡巡演的戏班跑了三里地,硬是让老团长收下了这个眼神会说话的丫头。
在剧团的六年科班生涯里,李倩的晨功成了老城墙下的特殊风景。寒冬腊月,她对着结冰的涡河水练嗓,呵出的白雾与河面晨霭融为一体;酷暑三伏,她踩着滚烫的青砖走圆场,绣鞋底磨穿了就赤脚继续。师傅王玉兰至今记得,这个倔丫头为练好《大祭桩》里的跪步,生生磨破三条水裤。
二、破茧成蝶的艺术升华
2001年的深秋,亳州大戏院的后台弥漫着浓重的跌打酒气味。原定主演突发急病,26岁的李倩临危受命顶替《白蛇传》中的白素贞。上场前五分钟,她突然扯掉头面上的绒球装饰:白蛇此刻心焦如焚,哪顾得珠翠周全?这个即兴改动,让断桥一折的悲怆之气直透观众心底。
正是这种敢于突破的勇气,让李倩在传统剧目中注入现代审美。她在《花木兰》中独创的剑袖功,将亳州五禽戏的鹤形融入水袖技法;《梁祝》哭坟时借鉴本地哭嫁歌的颤音唱法,把悲剧感染力推向新的高度。2015年,她主演的新编历史剧《华佗》更是将中药材炮制手法化作戏曲身段,惊艳中国戏剧节。
三、薪火相传的守艺之路
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传承班上,李倩的教学方式别具一格。她会带着学生到中药材市场观察药商的神态举止,到明清老街感受古建筑的韵律节奏。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她常对年轻学员说,要让它活在当代人的呼吸里。
疫情期间,李倩的抖音账号亳州青衣意外走红。她用梆子戏唱腔演绎防疫知识,将传统戏服改造成时尚单品,甚至用AR技术让虚拟老生与真人花旦同台。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尝试,却让90后观众发现了传统戏曲的全新打开方式。如今,她创立的古韵新声戏曲工作坊已培养出三十多位青年传承人。
站在重建的江宁会馆戏楼上,李倩轻抚着朱漆斑驳的台柱。远处传来药商们讨价还价的喧闹,与戏班弟子们的练嗓声交织成独特的市井交响。这位从涡河畔走来的青衣名角知道,只要这座千年药都的烟火气还在,亳州梆子戏就永远能找到新的知音。在她看来,戏曲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,而是要让古老的艺术基因在时代土壤里开出新的花朵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