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春秋三十载水袖轻扬写芳华——记亳州二夹弦传承人李倩

戏台春秋三十载水袖轻扬写芳华——记亳州二夹弦传承人李倩

亳州大戏楼后台的铜镜前,李倩正对着镜子仔细勾画着柳叶眉。镜中人的眼角已有了细纹,但那双眸子依然清亮如初。她将朱砂笔点在唇间时,恍惚又看见十七岁那年的自己——梳着乌油油的长辫,在师傅的藤鞭下苦练云步,青石板上不知磨破了多少双绣鞋。

一、梨园深处绽新蕊

1983年的春天,十二岁的李倩跟着父亲进城卖药材,偶然撞见亳州二夹弦剧团的露天演出。台上青衣的水袖如流云飞瀑,婉转唱腔里藏着皖北平原的风霜雨雪。小姑娘站在人群最前排,直到散场时才发现竹篮里的芍药都被挤蔫了。

当时剧团正逢青黄不接,老团长看这丫头身段苗条、嗓音清亮,便收作关门弟子。李倩的学艺生涯从每天五更天开始:踩着晨露吊嗓子,顶着茶碗练台步,寒冬腊月里跪在青砖上背戏文。师傅说:戏是骨头里长出来的,偷不得半分懒。

二、霓裳羽衣动四方

1995年的《白蛇传》巡演让李倩崭露头角。她饰演的青蛇既有少女的娇憨,又透着妖的灵魅。在水漫金山那场戏中,三丈长的水袖翻卷如浪,金钗斜坠青丝散,把白蛇的悲愤与决绝演绎得入木三分。皖北戏迷都说:李倩的眼波会说话,一嗔一喜都是戏。

十年间,她将《穆桂英挂帅》里的巾帼豪情、《西厢记》中的闺阁心事、《梁祝》里的生死缠绵,都化作戏台上鲜活的生命。2008年,她带着改编的《花木兰》进京演出,在长安大戏院连演十场,谢幕时观众席爆发出亳州二夹弦万岁的喝彩。

三、衣钵相传守匠心

如今已是国家二级演员的李倩,最挂心的是二夹弦的传承。她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戏曲班,亲自编写教材。课堂上,她手把手教孩子们走圆场:脚下要像水上漂,心里要揣着千斤重。周末带着学员到老街戏楼义务演出,让古戏韵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。

去年重阳节,李倩率弟子在花戏楼重演《麻姑献寿》。台前白发苍苍的老票友打着拍子哼唱,后排举着手机的年轻人不住叫好。月光洒在斑驳的戏台木板上,恍然与三十年前那个看戏入迷的采药少女重叠。戏里戏外,皆是人生。

幕落时分,李倩卸去油彩,对镜中人说:只要还有人爱听戏,这水袖就能一直甩下去。窗外亳州的夜色里,中药的清香与戏韵缠绵,酿成这座城市最独特的味道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