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台上的李倩之谜:一位地方戏曲守望者的故事
亳州戏台上的李倩之谜:一位地方戏曲守望者的故事
亳州老戏楼的木窗棂透出昏黄的光,后台传来叮铃的钗环声响。一位身着墨绿戏服的女子正在对镜描眉,她左手捏着细狼毫,右手无名指上戴着褪色的银戒,这是亳州老辈艺人传下来的规矩——梨园子弟上台前须戴银器避邪。镜中倒映着戏台斑驳的雕花梁柱,也映出她眼角细细的纹路。这位被观众称为李倩的青衣演员,在亳州戏曲江湖里,藏着段耐人寻味的往事。
一、古戏台上的异乡人
2008年春,亳州戏曲研究院的老档案员在整理仓库时,发现一本泛黄的《戏班花名册》。在民国三十七年的名录里,李倩二字赫然在列,备注栏里却写着金陵人士。这个发现让研究皖北戏曲的学者们陷入困惑——亳州二夹弦向来以本土传承著称,怎会有南京籍的坤伶?
据老艺人回忆,这个艺名李倩的女子本名李玉娥,原是南京秦淮戏班的当家花旦。1946年随戏班北上巡演时遭遇战乱,流落亳州被庆和班班主收留。她将江南昆曲的水磨腔融入亳州梆子的高亢唱腔,独创出九转十八腔的独特技法。戏迷们至今记得她在《白蛇传·断桥》中的表演:三寸金莲踩着梆子节奏,水袖翻飞间竟带出昆曲的缠绵韵致。
二、衣钵相传的密码
如今的李倩已是第三代传人。现任扮演者李晓燕的手机里存着段模糊的录像:晨光中的老戏台,九十岁的老艺人颤巍巍比划着身段,苍凉的唱腔里依稀可辨金陵官话的尾音。那些融入亳州方言的唱词,像密码般承载着南北戏曲交融的印记。
在亳州戏曲博物馆,陈列着件特殊的戏服:墨绿缎面上用金线绣着梅花,领口内衬却藏着秦淮河畔庆云绣庄的暗记。这件跨越长江的戏装,见证了战火中戏曲艺人的相濡以沫。现任班主说,每逢重要演出,演员们仍会轮流穿着这件传家宝登台,衣袖间的沉香经年不散。
三、光影中的传承
摄影师王建国跟踪拍摄亳州戏曲十年,他的镜头记录下当代李倩的日常:清晨在涡河边吊嗓时,惊起芦苇丛中的白鹭;午后在排演厅手把手教小徒弟走圆场;深夜戏散后独自修补头面的专注侧脸。这些影像在去年法国里昂纪录片节上展出时,有位汉学家指着照片惊呼:这分明是明代《南都繁会图》里的伶人穿越了时空!
在抖音平台上,亳州李倩的账号有12万粉丝。最新视频里,她示范着甩发功,乌黑的长发在镜头前划出优美的弧线。评论区有位南京网友留言:虽然听不懂唱词,但那个转身让我想起奶奶讲的秦淮旧事。这条跨越时空的互动,恰似当年老李倩在戏台上留下的文化涟漪。
夜幕降临,戏台前的红灯笼次第亮起。现任李倩正在勾画最后一道眉峰,镜中倒映着墙上历代艺人的黑白照片。那些模糊的面容与当下的妆容重叠,仿佛在诉说:所谓传统,从不是凝固的标本,而是一代代艺人在时代浪潮中,用生命续写的流动史诗。当梆子声起,水袖飞扬,每个转身都是千年文化的当代表达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