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曲名角李秀玉:舞台背后的坚守与绽放

**亳州戏曲名角李秀玉:舞台背后的坚守与绽放**

在皖北亳州这片浸润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土地上,戏曲艺术始终是民间生活的鲜活注脚。而提到亳州戏曲的代表人物,“李秀玉”这个名字,总能让老戏迷们眼前一亮。她不仅是地方剧种的传承者,更用半生光阴演绎了戏曲人的热爱与执着。今天,让我们走进这位梨园名角的艺术人生。

---

**一、从田间到戏台:一个“戏痴”的诞生**

李秀玉生于亳州涡河边的一个普通农家。上世纪70年代,村里逢年过节的草台班子演出,是她最早的戏曲启蒙。年幼的她常趴在戏台边,模仿演员的唱腔身段,甚至用旧床单当水袖,惹得乡邻笑称“李家出了个小戏疯子”。

16岁那年,她瞒着家人报考了县剧团。凭借一副清亮的嗓子和灵动的眼神,她被亳州梆剧团破格录取。然而,学戏的日子远不如想象中光鲜。凌晨五点练功、寒冬腊月踩跷、为一句唱词反复琢磨到深夜……李秀玉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满了师父的指点,边缘卷起的黄页见证了她的蜕变。

---

**二、扎根乡土:让老戏“活”出新味**

上世纪90年代,传统戏曲遭遇冲击,许多同行转行谋生,李秀玉却选择坚守。她深知,亳州梆子的魂在乡土。为了留住观众,她带着剧团走遍皖北村落:田间地头搭台、庙会集市开嗓,甚至在农忙时节为村民即兴编演“麦收戏”。

她的代表作《花木兰从军》中,既有传统梆子高亢激越的唱腔,又融入了亳州方言的诙谐念白。一场“木兰夜织”的戏,她用指尖翻飞的纺线动作配合梆子节奏,将女儿情与报国志交织得淋漓尽致。有老观众感叹:“听李秀玉唱戏,就像喝咱亳州的古井酒,越品越有劲!”

---

**三、传灯者:戏台之外的“李老师”**

如今,年过六旬的李秀玉仍未离开舞台,但更多时候,她的身影出现在亳州戏曲学校的教室里。面对年轻学员,她常说:“戏是‘磨’出来的,嗓子要磨,心更要磨。”

她将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结合,重新编排了《穆桂英挂帅》《窦娥冤》等经典剧目。2021年,她带领学生创作的梆子戏短视频《亳州十二时辰》意外走红网络,让百万网友领略了传统戏曲的青春表达。“不能让老戏成了博物馆里的摆设”,李秀玉的话朴素却坚定。

---

**四、光影中的李秀玉:舞台内外的温度**

(以下内容配合图片说明)

1.**【舞台掠影】**

(图片描述:李秀玉身着绣金戏服,手持长枪亮相,眼神凌厉如电。背景是亳州古戏楼的雕花木梁,灯光将她的身影拉长,仿佛与百年戏台融为一体。)

*这张剧照摄于2022年亳州戏曲节,彼时她带病演出全本《樊梨花》,谢幕时戏服已被汗水浸透。*

2.**【传艺瞬间】**

(图片描述:练功房中,李秀玉半蹲着为小学员调整云手姿势。阳光从格子窗斜射进来,她鬓角的白发与孩子稚嫩的脸庞形成鲜明对比。)

*“手要像拂过水面,劲在指尖,气在丹田。”——这是她四十年来重复最多的话。*

3.**【生活一隅】**

(图片描述:褪去戏装的李秀玉,素衣布鞋坐在自家小院剥毛豆,墙头挂着褪色的戏帽,脚边蜷着一只打盹的狸花猫。)

*戏迷赠她的对联写着:“台前雷霆声,幕后烟火气”,恰是她人生的写照。*

4.**【荣誉时刻】**

(图片描述:李秀玉手捧“安徽省非遗传承人”证书,身后展柜里陈列着她年轻时用过的头面、泛黄的剧本。)

*证书旁的便签上有一行小字:“奖是大家的,戏是百姓的。”*

---

**结语:戏比天大,心比戏宽**

有人问李秀玉为何坚守清贫的戏曲行当,她指了指亳州老城墙下的戏楼:“你看那梁柱上的裂缝,补了又补,可戏台没塌。咱的戏,也得这么一代代补下去。”从青丝到白发,她用生命印证了这句话——戏台之上,演的是悲欢离合;戏台之下,守的是文化根脉。

如今的亳州梆子,正因为有这样一群“李秀玉”,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唱响新的回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