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秀玉:亳州戏台上那抹不褪色的胭脂红
李秀玉:亳州戏台上那抹不褪色的胭脂红
锣鼓声起,幕布轻扬,一袭水袖甩出半世风华。在亳州老戏楼斑驳的雕花木窗下,七旬老人李秀玉仍保持着每日吊嗓的习惯。这位被誉为亳州戏曲活化石的表演艺术家,用六十载光阴在梆子戏的唱念做打中,将人生淬炼成一曲荡气回肠的华章。
一、梆子声里的豆蔻年华
1958年的亳州戏校招考现场,12岁的李秀玉挤在乌泱泱的人群里。当主考官问及学戏的缘由,这个扎着羊角辫的农家姑娘脱口而出:俺要当花木兰!正是这句稚气未脱的豪言,让她从三百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。在戏校的晨钟暮鼓里,李秀玉展现出惊人的天赋:清晨五点跟着师父压腿下腰,月上柳梢还在背戏词,硬是把《穆桂英挂帅》的三十八段唱腔啃了下来。
十六岁初登台,李秀玉在《白蛇传》中反串许仙。戏至断桥一折,她一个鹞子翻身接跪步滑行,行云流水的动作让台下观众忘了这是个黄毛丫头。老戏迷张德厚回忆:那身月白长衫往台上一站,活脱脱就是个痴情书生。
二、戏台上的千面人生
李秀玉的戏箱里珍藏着一件缀满补丁的帔衣,这是她饰演《程婴救孤》时特意找老裁缝定制的。程婴背着药箱走街串巷十五年,衣裳怎能光鲜?为了揣摩人物,她曾在亳州老街跟踪卖货郎三天,观察他们佝偻的体态和沧桑的眼神。这出戏连演四十八场,每场都能听见观众席压抑的抽泣声。
在创新剧目《华佗问诊》中,李秀玉将传统梆子腔与亳州民间小调糅合,创造出独具韵味的药都新腔。她设计的那段捻针舞,把中医把脉、施针的动作化为戏曲身段,让省城来的专家连呼神来之笔。
三、传灯者的守望
2010年,李秀玉在亳州三中开设戏曲选修课。面对玩手机的学生,她不恼不愠,只是轻甩水袖唱起《花木兰》选段。当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词响彻教室,渐渐有学生抬起头,眼神发亮。如今她的学生中,已有三人在省级戏曲赛事中摘金。
在非遗传承基地,李秀玉手把手教孩子们走台步。她会把冰糖糕切成小块奖励进步快的学员,就像当年师父往她嘴里塞薄荷糖润嗓那样。唱戏讲究口传心授,老人常说,我不过是把师父给的糖,再分给孩子们尝尝。
暮色中的亳州老城,戏楼飞檐下的铜铃叮当作响。李秀玉的梆子声穿越时光,在涡河两岸的街巷间流转。那些婉转的唱腔里,藏着药都的草木清香,浸着岁月的陈年酒香,更凝着一代代艺人对戏曲的痴心。当大幕落下,戏服入箱,留在舞台上的,永远是最初那个想当花木兰的姑娘眼底的光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