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素梅:扎根皖北沃土唱尽人间悲欢
李素梅:扎根皖北沃土唱尽人间悲欢
在亳州乡间的戏台上,一位身着靛蓝戏服的女子正唱着梆子戏。她的嗓音清亮如淝河春水,身段似谯城古柳般婀娜,举手投足间道尽人间悲欢。这便是被誉为皖北金嗓子的李素梅,一位将半生韶华都献给亳州戏曲的艺术家。
一、谯城梨园绽新蕊
1968年冬月,李素梅出生在亳州双沟镇的一个梨园世家。父亲是当地梆剧团的琴师,母亲则是二夹弦的旦角。戏班后台上飘着油彩与胡琴松香的气息,成了她童年的独特记忆。八岁那年,父亲发现女儿在后台跟着《花木兰》的唱腔比划得有模有样,便将她送进剧团的童子班。
清晨五点的练功房,青石地面还沁着露水。李素梅扎着马步练腰腿功,把《西厢记》的唱词抄在泛黄的毛边纸上。梆子戏讲究三分唱七分白,她跟着老艺人学念白,在涡河岸边吊嗓子,把亳州方言的韵味揉进每个字眼。十六岁首次登台演《穆桂英挂帅》,银甲红缨枪一亮相,便赢得满堂喝彩。
二、戏韵流淌亳州魂
李素梅的唱腔既有梆子戏的高亢激越,又融入了二夹弦的婉转缠绵。在《白蛇传·断桥》中,她将白素贞的哀怨化作九曲回肠的拖腔;演《包公铡侄》时,一声开铡——如惊雷乍起,震得台下观众屏息凝神。她常说:咱们亳州的戏,要带着芍药花的香气,裹着古井贡酒的醇厚。
为传承非遗技艺,她跑遍三县一区搜集老唱本。在利辛县马店镇,她找到民国时期的《亳州梆子十八调》;于蒙城漆园故地,录下九旬老艺人濒临失传的花腔十三辙。这些珍贵资料后来编入《亳州戏曲集成》,为地方戏研究留下活态档案。
三、薪火相传芍药红
2010年,亳州梆剧团面临解散危机。李素梅抵押了房产,带着团员们在乡镇巡演。寒冬腊月,戏台搭在露天广场,后台用塑料布挡风。她说:只要还有一个乡亲爱听戏,咱们的剧团就不能散。这份坚守感动了文化部门,最终剧团被列入重点保护单位。
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李素梅,创办了小梅花戏曲传习所。每逢周末,三十多个孩子在华祖庵的戏楼里跟着她学身段。她手把手教孩子们甩水袖,说戏时总爱指着花戏楼的雕梁:瞧这牡丹花板,和咱们的唱腔一样,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。
在亳州老城区,每当夜幕降临,总能在花戏楼听见隐约的梆子声。李素梅依然保持着每天练功的习惯,她说:戏曲是活着的文物,得用一辈子的心血去温养。这位从涡河岸边走出的艺术家,正用她的人生续写着亳州戏曲的传奇。那些回荡在古街老巷的唱腔,恰似亳芍绽放时的芬芳,历久弥新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