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素梅:亳州梆剧的活态传承者
李素梅:亳州梆剧的活态传承者
在皖北平原的田间地头,每当夜幕降临时分,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临时搭建的戏台上,一位身着彩衣的旦角演员正在婉转吟唱,台下挤满了自带板凳的乡亲。这就是亳州梆剧省级传承人李素梅扎根乡野的日常,五十年如一日,她用生命演绎着这门古老地方戏的独特魅力。
一、梨园世家的梆子情缘
1965年出生的李素梅,血液里流淌着戏曲的基因。她的祖父是清末亳州有名的梆子李,父亲则是国营剧团的台柱子。童年记忆里,父亲练功时踢腿带起的风声、吊嗓时惊飞的鸟群,构成了最生动的成长背景音。
十二岁那年,李素梅第一次穿上水袖登台救场。当时剧团下乡演出《穆桂英挂帅》,主演突发高烧,班主急中生智让正在后台观摩的小素梅临时顶替。谁也没想到,这个稚气未脱的丫头竟能完整唱完辕门外三声炮的经典唱段,清脆的童声赢得满堂喝彩。
这个意外插曲彻底改变了李素梅的人生轨迹。三年后,她正式考入亳州市梆剧团,开启专业学艺之路。每天五点起床练功,在青砖地上跪步练水袖,寒冬腊月里露天喊嗓,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功,铸就了她扎实的表演功底。
二、守正创新的艺术之路
亳州梆剧作为豫剧分支,既有中原剧种的豪迈,又融合了淮北民歌的婉转。李素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创造出独特的李氏唱腔。她在《花打朝》中饰演程七奶奶时,将原本粗犷的唱段融入俏皮的滑音,把诰命夫人的泼辣与可爱演绎得活灵活现。
在《五世请缨》的改编中,李素梅大胆引入现代舞蹈元素。佘太君率众媳出征的经典场面,她设计出融合刀马旦身段与现代队列造型的舞台调度,既保留传统韵味,又增强视觉冲击力。这种创新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老戏也能这么潮。
面对传统剧目的流失危机,李素梅带领剧团开展老戏新编工程。她走访三十余位老艺人,整理出二十余部濒临失传的剧本,其中《黄鹤楼》《反西唐》等剧目经重新编排后,成为各大戏曲节的获奖常客。
三、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
2010年,李素梅在涡河岸边创办了首个民营梆剧传习所。没有政府拨款,她就把自家院子改成排练厅;缺少乐器,就带着学员用陶罐、竹板自制打击乐。八年时间里,这里走出了近百名专业演员,其中五人已成为县级剧团骨干。
在抖音平台,李素梅化身梆子奶奶,用短视频传授戏曲知识。她拍摄的三分钟学唱腔系列点击量超千万,评论区里既有白发戏迷的点赞,也有00后粉丝的催更。这种跨时空的传承,让亳州梆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。
如今已近花甲的李素梅,依然保持着每年200场演出的高强度节奏。当被问及何时退休时,她总是笑着说:等亳州梆剧进了国家非遗名录,等村里娃都能哼上两句'刘大哥讲话理太偏',那时我才能安心谢幕。在戏曲市场的寒冬里,这位老艺人用炽热的坚守,为地方戏种点燃着不灭的星火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