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梆子戏的活化石:李秀玉的戏梦人生
亳州梆子戏的活化石:李秀玉的戏梦人生
暮色中的涡河泛起粼粼波光,老亳州人总爱端着茶缸聚在河沿,听那熟悉的梆子声穿透薄雾。这声音里藏着一个名字——李秀玉。在亳州梆子戏的百年长卷里,这位九旬老人的生命轨迹与戏曲血脉早已难分彼此。
一、涡河岸边的梆子童谣
1934年寒露时节,李秀玉出生在亳州北关马场街的戏班大院里。父亲是亳州梆子戏班庆和班的武场司鼓,母亲则是豫东有名的刀马旦。五岁那年,戏班排演《穆桂英挂帅》,演小穆桂英的角儿突发急病,班主情急之下把正在后台描红纸的小秀玉推上了戏台。
这个扎着冲天辫的丫头片子,踩着不合脚的厚底靴,竟把辕门外三声炮唱得满堂喝彩。那天戏散场后,老班主摸着她的头说:这丫头,是吃梆子饭的命。自此,天不亮就能听见马场街传来稚嫩的吊嗓声,伴着涡河船工的号子,成了老亳州独特的晨曲。
二、戏台春秋六十载
1957年的亳州大戏院,李秀玉迎来人生转折点。原定主演《花打朝》的师姐临产,22岁的她临危受命。那夜,她饰演的程七奶奶手持烧火棍,一段小郎门外连声请的唱段,把市井泼辣与诙谐幽默拿捏得恰到好处。戏毕,台下观众把备好的红鸡蛋抛向戏台——这是亳州戏迷对演员的最高礼遇。
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她带着剧团走遍豫皖交界的108个乡镇。1963年在利辛县演出《对花枪》,连演18场创下纪录,老乡们赶着驴车带着干粮追戏。最难忘怀1979年重排《桃花庵》时,她大胆革新唱腔,将豫剧的婉转融入梆子的铿锵,开创了李派唱法。
三、非遗传承的守夜人
新世纪之初,面对日渐式微的地方戏曲,李秀玉做了一件惊动文化界的事——变卖祖宅筹建亳州梆子传习所。八十高龄的她亲自编写教材,将60年积累的32本手抄戏文数字化。传习所不收学费,但立下规矩:学员须能完整背诵《亳州戏曲志》序章。
2019年深秋,86岁的李秀玉最后一次登台。在亳州老街的露天戏台,她清唱《老征东》选段时,台下坐着三代弟子。当唱到我不挂帅谁挂帅时,围观群众发现,老人悄悄把词改成了俺不传戏谁传戏。戏台两侧褪色的楹联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,在秋阳里泛着温润的光。
如今的亳州梆子戏入选省级非遗名录,年轻演员们在抖音直播新编段子。每当有人问起李秀玉近况,弟子们总会指着戏曲文化园里那个踮脚指导孩子的身影:瞧,师父正给00后说戏呢,她说要把梆子戏唱进下一个甲子。涡河水静静流淌,带着梆子声的基因,奔向新的世纪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