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坛的铁嗓牡丹——李秀玉的传奇人生

亳州戏坛的铁嗓牡丹——李秀玉的传奇人生

淮河岸边的亳州古城墙下,每当暮色四合,总会传来一声清亮的戏腔。这声音时而如黄莺出谷,时而似金戈铁马,让往来行人驻足忘返。这便是在皖北戏曲界享有铁嗓牡丹美誉的李秀玉练嗓的场景。这位从亳州走出的戏曲名角,用七十载光阴谱写了一曲梨园传奇。

一、涡水岸边梨园苗

1938年的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,在涡阳河畔的李家老宅,一个女婴的啼哭与远处戏班子的锣鼓声交织在一起。父亲李长庚是当地有名的弦师,母亲则是亳州梆剧团的旦角。襁褓中的李秀玉仿佛天生带着戏魂,每当母亲吊嗓,她便睁着乌溜溜的眼睛手舞足蹈。

五岁那年,李秀玉在后台看母亲扮《穆桂英挂帅》,竟能完整复述整段唱词。班主惊叹不已,当即收她为徒。天不亮就跟着师傅压腿、走圆场,晌午顶着日头练眼神,晚上还要背戏文。七岁首次登台演《小放牛》,稚嫩的童声竟赢得满堂彩,乡亲们都说:这丫头将来定成大角儿。

二、铁嗓震破九重天

1953年的全省戏曲汇演,成为李秀玉人生的转折点。当时亳州梆剧团排演新编历史剧《花木兰》,原定主演临场失声。年仅15岁的李秀玉主动请缨,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揣摩角色。演出当天,她以一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震撼全场,高音处如裂帛穿云,低回处似流水呜咽。省文化厅领导当场拍板调她入省剧团。

在省城的岁月里,李秀玉创造了多个第一:第一个将亳州梆子带入中南海演出,第一个灌制戏曲唱片,第一个培养专业戏曲学员。她的李派唱腔独创三吐气技法,在传统梆子腔中融入黄梅戏的婉转,形成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。

三、丹心不改传薪火

改革开放后,面对戏曲市场的萎缩,李秀玉做出惊人决定:放弃省城待遇,回到亳州创办戏曲传习所。她把祖宅抵押贷款,带着30多个农家孩子吃住在戏楼。为留住年轻观众,她将传统剧目改编成现代戏,《亳州姑娘》融入街舞元素,《药都传奇》加入多媒体特效,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生。

2019年重阳节,81岁高龄的李秀玉最后一次登台。当她唱起《贵妃醉酒》时,台下三代弟子齐声应和。谢幕时,老人将伴随自己六十年的水袖郑重交给得意门生,那一刻,掌声持续了整整十五分钟。

如今的亳州老戏楼,每逢周末依然座无虚席。当年轻演员们甩起水袖,那唱腔中依稀可见铁嗓牡丹的风骨。李秀玉常说:戏比天大,但终归要活在百姓心间。这位从涡水边走出的戏曲大家,用一生诠释了何为真正的艺术传承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