梆子声里藏灵秀:了州戏台背后的刘敏传奇
梆子声里藏灵秀:了州戏台背后的刘敏传奇
暮色四合时,亳州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,总有三两戏迷踩着梆子声的节奏匆匆赶路。他们要去的是北关大戏楼,那里有位角儿开嗓时能让整条涡河泛起涟漪——刘敏的《花打朝》今晚开锣。这个在皖北戏曲界响当当的名字,承载着亳州梆子戏百年的沧桑与新生。
**一、草台班子里走出的金嗓子**
1983年的夏天格外闷热,十二岁的刘敏躲在后台布幔后,盯着戏班班主开裂的布鞋发呆。父亲刚把她的手按在红契上,从此她就成了这个草台班子的押班徒弟。豫东平原的梆子声里,这个瘦小的身影每天寅时摸黑练功,踩着露水吊嗓,硬是把《穆桂英挂帅》的流水板唱得字正腔圆。
十七岁那年,刘敏迎来人生转折。在商丘戏台救场时,她临时顶替生病的旦角,一段《大祭桩》唱得满堂喝彩。台下有位老者激动得打翻茶碗——正是豫剧名家马金凤。这场意外成就了师徒缘分,也为亳州梆子戏注入了新的血脉。
**二、古调新弹谱华章**
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,让刘敏陷入沉思。看着台下日渐稀疏的白发观众,她带着剧团走遍亳州十八镇,在古戏楼、祠堂、甚至田间地头开唱。在十河镇采风时,一段老艺人哼唱的《薛平贵别窑》让她如获至宝,连夜整理出失传三十年的十三咳唱腔。
这个总爱穿素色戏服的女子,在传统与创新间走出第三条路。她把华佗五禽戏的身法化入台步,用古井贡酒的酿造工艺比喻唱腔层次,甚至将中药材名称编进戏词。2018年新编历史剧《芍药仙子》中,一段融合电子乐器的花梆子引发热议,却在青年观众中意外走红。
**三、戏比天大情更长**
2012年暴雨夜,刘敏带着发高烧的女儿赶往临泉县演出。车陷泥泞时,她背着孩子徒步三里路准时登台。谢幕时观众献上的不是鲜花,而是一碗碗冒着热气的嘛糊汤。这种亳州特有的面糊,从此成了戏班下乡的保留节目。
在弟子们眼中,刘敏既是严师又是慈母。她手把手教小徒弟描眉时,总念叨着眉梢要像涡河柳叶尖。戏校毕业的年轻演员忘词,她会递上润喉茶说:老辈人讲,戏文都在茶汤里泡着呢。如今她的学生遍布皖北各剧团,把亳州梆子的火种撒向更远的地方。
当最后一记梆子声在戏楼梁柱间消散,刘敏卸下戏装,又变回那个爱穿布鞋的普通妇人。涡河静静流淌,带走戏台脂粉香,却带不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戏曲之魂。正如老戏迷们常说的:听刘敏唱戏,就像喝了古井水,那股子甘冽劲儿,能在心里沤上三天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