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曲舞台上的活崔莺莺:刘敏的艺术人生
亳州戏曲舞台上的活崔莺莺:刘敏的艺术人生
在亳州梆剧团的排练厅里,总能听见一串清亮的笑声。58岁的刘敏穿着练功鞋,正手把手教小徒弟走台步,水袖翻飞间,那双眼睛依然像三十年前在《西厢记》里初扮崔莺莺时般顾盼生辉。
一、从戏台幕布后走出的小百灵
1986年的春天,亳州古戏楼前的梧桐树飘着飞絮。16岁的刘敏躲在褪色的枣红幕布后,望着台上青衣婉转的身段入了神。那时她刚考进县剧团学员班,每天天不亮就跟着师傅喊嗓子。老艺人教戏讲究冬练三九,数九寒天里,她愣是站在结冰的河滩上练出穿透晨雾的亮嗓。
那时候学《穆桂英挂帅》,一个鹞子翻身要练上百遍。刘敏回忆道,旧戏服里三层外三层的行头足有二十斤重,盛夏时节汗湿衣襟,硬是在后台练功镜前晕倒过三次。正是这份痴劲儿,让她在二十岁那年挑大梁出演《白蛇传》,一开口便惊艳四座。
二、亳州梆子里的活化石
2003年非遗普查时,专家们在刘敏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工尺谱。这是她师公留下的亳州梆子古本,记载着《二度梅》《打金枝》等濒临失传的唱腔。为了复原这些古调,刘敏走访了七位老艺人,把零散的记忆碎片拼接成完整的旋律。
在复排《窦娥冤》时,刘敏创造性地将亳州民间哭嫁调融入六月飞雪的唱段。当凄婉的拖腔在剧场响起,台下老戏迷抹着眼泪说:这才是咱亳州人的窦娥!如今她整理的42段传统唱腔,已成为戏曲院校的教材范本。
三、水袖轻扬传薪火
2018年深秋,刘敏在人民剧院完成第2000场演出后,做出惊人决定——辞去团长职务,专心带徒传艺。她在老城区租下小院,改造成非遗传习所。每周三上午,总能看到孩子们跟着刘奶奶学耍花枪的身影。
唱戏不是摆姿势,要心里住着人物。这是刘敏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她教学生用毛笔抄戏词体会韵律,带他们去老街巷观察市井百态。去年重阳节,她的小梅花班带着新编《花木兰》赴京演出,谢幕时掌声长达八分钟。
如今的刘敏依然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。当第一缕阳光爬上亳州古城墙时,清越的梆子腔总会准时响起,像穿越时空的接力棒,把八百年的戏曲血脉注入新时代的脉搏。戏台两侧褪色的楹联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,在她水袖轻扬间,愈发显得流光溢彩。
(配图建议:1.刘敏舞台剧照《西厢记》崔莺莺造型2.非遗传习所教学场景3.手抄工尺谱特写4.小梅花班集体练功照片)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