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学唱戏?这份亳州戏曲培训指南请收好!

想学唱戏?这份亳州戏曲培训指南请收好!

在亳州老街的青石板路上,总能听见咿咿呀呀的戏腔从雕花木窗里飘出来。这座浸润着千年戏曲文化的古城,连空气里都带着戏韵。今天我们就带您探访那些藏在街巷深处的戏曲传习所,看看亳州人是怎么把唱念做打的童子功传承至今的。

一、老戏班的新传承

打小跟着师父在城隍庙练功,晨功要对着老槐树吊嗓子。65岁的梆子戏非遗传承人李怀玉说起学艺往事,眼神里还闪着光。如今他在花戏楼旁的传习所里带徒弟,竹板一响就围上来十几个年轻人。这些二十出头的后生们不仅能唱整本《穆桂英挂帅》,还能把抖音直播玩得风生水起。

在亳州,像这样的民间剧团转型的培训机构不下十家。魏武大道上的二夹弦研习社把百年戏服当教材,手把手教孩子甩水袖;汤王陵附近的梆子戏传习所,每逢周末就变成亲子戏曲体验营。老艺人们说:现在娃娃们学戏,可比我们当年讲究多了。

二、现代课堂里的戏曲课

亳州学院的戏曲选修课总是座无虚席。音乐系王教授独创的唱游教学法,让学生在《花木兰》选段里学历史,在《西厢记》念白里练普通话。更让家长心动的是,优秀学员能直接保送省艺校的戏曲专业。

市区几家艺术培训机构也嗅到了商机。某知名连锁机构去年推出的戏曲+街舞特训营,报名首日就满员。负责人透露:现在家长既要传统文化底蕴,又要孩子有舞台表现力,我们请的都是省剧院的退休演员当顾问。

三、市井里的戏曲课堂

华佗广场每周三晚的戏曲角,已然成为市民大课堂。七十岁的张奶奶带着小孙子来学《刘海砍樵》,说这是最省钱的早教。社区活动中心的公益戏曲班更是一课难求,工作人员笑称:大爷大妈们为抢报名号,差点把指纹机按坏了。

有意思的是,现在年轻人学戏的由头千奇百怪。95后白领小林报班是为了治社恐,结果在《女驸马》的排演中找到了自信;外卖小哥阿强学武生把式,说是能锻炼腰腿功夫。正如谯陵剧社门口那副对联写的: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,在亳州这座戏窝子里,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

当夜幕降临,涡河边的戏台又亮起了灯。不论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,还是业余票友,只要锣鼓点一响,都能在这里找到知音。亳州的戏曲传承,就在这一代代人的传帮带中,唱出了新时代的韵味。您准备好加入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了吗?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