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听戏到底要花多少钱?老戏迷带你算笔明白账
亳州听戏到底要花多少钱?老戏迷带你算笔明白账
亳州城清晨的巷子里,总飘着胡琴与梆子声的交响。78岁的李大爷挎着竹篮往茶馆走,他说:听场清音戏,比吃人参还提神!这座药都的戏曲文化,在晨光暮色中生生不息。但真要走进戏园子,票价几何?这笔文化账该怎么算?
一、市井戏台的烟火价
涡河边的老戏园子仍保留着竹椅长凳,三块钱的茶位费能消磨整个下午。这里的清音戏班多是民间艺人,唱的是《秦雪梅吊孝》《打金枝》等传统剧目。每到农历双日,戏台前总会挤满挎菜篮的大娘,她们说:这点钱就当给角儿们添碗牛肉汤。
文化馆每月举办的惠民剧场是戏迷们的节日。提前在社区登记领票,十元押金看完即退。上周新编的《华佗问诊》在这里首演,融合了五禽戏的身段,看得台下老少爷们直拍大腿。
逢年过节的商业演出是另一番景象。去年药交会请来省级院团,前排雅座标价680元。穿旗袍的票务员解释:这价钱含茶点,演员们要重新置办行头呢。散场时,药商们讨论的不是剧情,而是绣着白芍纹样的戏服。
二、学艺的成本经济学
北关戏校的招生简章写着:三年制学费两万四。老校长抚着褪色的水牌说:现在孩子学街舞,戏曲班倒成了冷门专业。但总有痴迷的孩子,像16岁的小梅每天骑电动车跨区上课,后座绑着练功用的花枪。
茶馆里的票友培训班按季度收费,八百元教《拾棉花》选段。教戏的张师傅原是国营剧团武生,现在边教戏边卖茶叶:年轻人学两段能发抖音,老头老太图个乐呵。
置办行头才是无底洞。定做一套旦角头面要三千起步,水钻贴片的云肩更是价高。服装店的王老板透露:现在都用机绣料子,真丝手绣的戏服,够买辆电动车了。
三、文化传承的隐形账单
药都大市场旁的露天戏台正在翻新,公示牌显示政府拨款六十万。包工头老刘却摇头:光那雕花木檐就花了二十万,老祖宗的手艺费钱啊。看热闹的药材商插话:这钱该花!没戏台子,咱的柴胡黄芪都少了灵气。
华祖庵前的非遗展演总吸引游客驻足,举着自拍杆的姑娘们不知道,那些泛黄的曲谱正在数字化存档。文化站小王说:扫描修复一页老谱子,够买三十张戏票。
最珍贵的还是老艺人的记忆。91岁的陈桂兰能唱72本戏,文化馆给她配了三个大学生整理唱腔。老人总念叨:当年学戏要帮师傅洗三年衣裳,现在娃娃们拿本子记,金贵着呢。
夜色渐浓,花戏楼的霓虹亮起。票友群里弹出消息:周末有青年演员专场,学生证半价。药都的戏曲血脉,正在传统与现代的天平上寻找新的支点。当梆子声再次响起,或许我们会明白,这笔文化账本里,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数字。(本文素材取自亳州实地采风)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