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梆子戏里的活观音:邱丽与她的戏台人生
亳州梆子戏里的活观音:邱丽与她的戏台人生
亳州老戏迷们至今记得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。1985年的蒙城梆剧团排练厅,14岁的邱丽将青布棉袄裹得严严实实,水袖却像两只白鸽在晨光中翻飞。老团长隔着结霜的玻璃窗驻足良久,突然一拍大腿:这小妮子,天生就是吃这碗戏饭的!
一、梆子声中的破茧成蝶
在涡河边的青砖老屋里,邱丽的童年浸润在梆子戏的韵律中。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弦师,三弦一响,小邱丽便跟着咿咿呀呀地学唱。十二岁那年,她在县礼堂看《穆桂英挂帅》,当看到穆桂英接过帅印时金甲闪烁的瞬间,戏装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。
入团后的日子远比想象中艰辛。寒冬腊月里,邱丽在结冰的河滩上练圆场,绣花鞋底磨穿了就垫上硬纸板;酷暑时节,她顶着毒日头吊嗓子,汗水把水衣浸透又晒干。最难忘的是学《大祭桩》中的跪搓步,两个膝盖在青石板上磨得血肉模糊,戏装下总渗着斑斑血迹。
二、颍河岸边的梨园传奇
1992年的那个秋夜,邱丽在阜阳大戏院救场《白蛇传》。原定主演突发急病,21岁的她临时顶替。当断桥一折的哭腔穿透戏院穹顶,台下啜泣声渐起。散场时,几位老观众红着眼眶拦住团长:这闺女把白素贞的魂儿都唱出来了!
在《花木兰》中,她独创的马上身段融合了亳州传统武术招式;演《秦香莲》时,她将梆子腔与皖北民间哭嫁调巧妙嫁接。这些创新让老戏迷耳目一新,更吸引了年轻观众走进剧场。2008年进京汇演,她的《窦娥冤》谢幕七次,有位戏曲评论家惊叹:这才是活的非遗传承!
三、薪火相传的守灯人
2015年深冬,邱丽在利辛县戏校发现了好苗子小梅。这个父母双亡的孤女有副金嗓子,却因营养不良总唱不足调。邱丽不仅自掏腰包给她买营养品,更将压箱底的偷气换声诀窍倾囊相授。如今小梅已成为剧团新秀,每次登台前总要摸摸老师送的那对水袖。
在非遗传承基地,邱丽设计出老带新的传习模式:老艺人教身段,青年演员教乐理,戏迷票友参与剧本创作。这种三维传承让亳州梆子戏焕发新生,90后票友群从最初的7人扩展到300多人。她常说:戏要活在当下,就像涡河水,既要守着老河道,又要滋养新田地。
如今的邱丽依然保持着凌晨四点起床练功的习惯。当第一缕晨曦爬上谯望楼的飞檐,梆子声便从老城区的巷陌间悠悠荡开。这声音里,有千年古道的车马铃响,有明清商帮的算盘叮当,更有一个戏曲守望者用生命谱写的韵律。在快手直播间里,年轻观众们刷着戏比天大的弹幕,而邱丽总是笑着摆摆手:不是戏比天大,是咱老百姓的日子比戏精彩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