邱丽娟:亳州戏曲里的一朵铿锵芍药
邱丽娟:亳州戏曲里的一朵铿锵芍药
在亳州城北的涡河码头,每当戏台支起红绸布幔,总有人轻声打听:今天邱老板可来?这位被老戏迷唤作邱老板的,正是亳州二夹弦非遗传承人邱丽娟。她的故事,恰似亳州老城墙上攀援的凌霄花,在岁月斑驳处绽放出倔强的生机。
**一、药都深处的戏曲萌芽**
1983年的某个清晨,十岁的邱丽娟攥着母亲缝制的戏鞋,踩着青石板上的露水往戏班去。那时的老亳州人总说:东关的包子西关的戏,西关大戏院斑驳的门槛,见证了这个药都女孩最初的戏曲启蒙。师傅教她压腿时,她总盯着戏台两侧褪色的楹联——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,那些泛黄的字迹里藏着另一个乾坤。
**二、弦索声里的蜕变**
二夹弦的唱腔讲究九腔十八调,邱丽娟在练《站花墙》时,为找准哭腔的悲切,寒冬腊月跑到城南观稼台,听北风掠过枯荷的呜咽。2008年参演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,她将祝英台哭坟的经典唱段融入亳州方言的婉转,当梁兄啊三字出口,台下白发苍苍的老票友竟跟着抹起眼泪。这种扎根乡土的演绎,让二夹弦不再是曲谱上的符号,而是涡河水般流淌的乡音。
**三、守艺人的新传承**
2016年非遗展演现场,邱丽娟的抖音账号突然涌入上万观众。原来有年轻戏迷将她的《王宝钏》选段配上字幕上传,薛平贵马走天涯的唱词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产生奇妙共振。如今她的工作室里,00后学徒们举着手机录教学视频,邱丽娟却始终守着那面老镜子——镜框上还贴着三十年前她第一次登台时的红纸剪花。
在亳州戏曲博物馆的展柜里,邱丽娟的水袖安静地躺在芍药花纹的锦盒中。那些丝线里藏着药都六百年的烟雨,也织就着一个女子用半生光阴守护的承诺。当暮色漫过花戏楼的飞檐,巷弄深处又传来熟悉的弦索声,恍若时光从未老去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