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梆剧团的青衣魂——邱丽娟的戏台人生
亳州梆剧团的青衣魂——邱丽娟的戏台人生
在亳州老戏迷的记忆里,总有一抹青衫倩影定格在梆子声里。邱丽娟,这位扎根亳州戏曲舞台四十余载的国家二级演员,用纤柔身段在梆剧舞台上勾画出刚劲的戏曲魂。
**梆子声里的童年**
1968年生于亳州戏曲世家的邱丽娟,自小浸泡在后台的油彩味里。父亲是亳州梆剧团的武生演员,母亲则是琴师,年幼的她总爱蹲在幕布后,看演员们画着五彩脸谱,听着梆子与坠胡交织的韵律。十二岁那年,她偷偷穿上母亲的戏服,在后台有模有样地唱起《穆桂英挂帅》,被路过的老团长撞个正着。这偶然的亮相,竟成了她叩开亳州戏曲学校大门的契机。
**破茧成蝶的磨砺**
在戏曲学校的五年,邱丽娟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蜕变。每天凌晨五点,练功房里就能看见她压腿的身影,水袖翻飞处,晨露沾湿青砖。为练就《白蛇传》中倒踢紫金冠的绝活,她绑着沙袋在后台反复跳跃,膝盖上的乌青从未消退。1990年主演《花木兰》时,她为表现替父从军的英气,特意向老武生学习剑术,手腕练到肿胀仍坚持彩排。
**亳韵新声的传承**
在《窦娥冤》中,邱丽娟创新性地将亳州方言融入念白,让六月飞雪的悲怆更具乡土穿透力。她参与整理亳州濒危曲牌九腔十八调,将老艺人口传的72种梆子腔调汇编成册。2018年牵头创办戏曲传承班,亲自教授30余名小学员,孩子们稚嫩的唱腔与她的示范在排练厅交织,恍若时光的重奏。
如今已退居幕后的邱丽娟,仍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。当问及坚守的动力,她抚摸着褪色的戏服轻声道:每次听到梆子响起,就觉得那些老辈艺人在看着呢。这位亳州女儿用半生时光,在弦索胡琴间谱写着永不落幕的戏曲人生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