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梆子戏里的百变青衣:走近戏曲演员邱丽萍的粉墨人生

亳州梆子戏里的百变青衣:走近戏曲演员邱丽萍的粉墨人生

在皖北平原的晨雾里,一声高亢的梆子腔穿云裂帛,惊醒了亳州老城墙的晨梦。循着这清亮的唱腔望去,总能看到一位身段柔美的青衣正在城墙根下练功——她便是亳州梆剧团当家花旦邱丽萍。

一、戏窝子里泡大的青衣胚子

1985年生于谯城区戏曲世家的邱丽萍,自打记事起就泡在后台的胭脂香里。父亲是剧团武生,母亲是刀马旦,每逢年节,家中的八仙桌上总摆着各色脸谱模具。记得六岁那年,我偷抹了母亲的凤冠霞帔,踩着板凳在镜前甩水袖,结果摔碎了妆奁。说起儿时趣事,邱丽萍眼角的戏妆仿佛都鲜活起来。

十二岁考入亳州艺校,她成了同期生里最拼命的戏痴。清晨五点的练功房,总见她踩着三寸厚底靴转圆场,寒冬腊月里单衣练枪花,汗珠在青石地板上砸出朵朵梅花。2003年毕业大戏《穆桂英挂帅》,她连演三场不歇,谢幕时才发现绣花鞋里渗出血迹。

二、梆子声中的千面人生

翻开邱丽萍的戏折子,就像打开一本亳州梆子的百科全书。《花木兰》里她是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,十斤重的锁子甲下仍能腾跃如燕;《白蛇传》中化身柔情似水的白素贞,西湖畔的水袖能舞出九曲十八弯;到了现代戏《焦裕禄》里,她又成了满口河南方言的农家大娘,粗布衫一披就让人忘了台上的俏花旦。

2018年省戏曲汇演,她带伤出演《梁祝》选段。当英台哭坟的悲腔穿透剧场时,观众席里白发苍苍的老戏迷颤巍巍站起来:这声气,跟我四十年前在城隍庙听得一模一样!那晚,她的水袖足足甩断了三根丝线。

三、薪火相传的守艺人

褪去戏装的邱丽萍,成了亳州戏曲学校的孩子王。周末的梆剧传习班里,她手把手教孩子们捏兰花指:指尖要像蘸了晨露的柳梢,既要柔,又得韧。疫情期间,她自创戏曲健身操,把云手、台步编成广场舞,带着社区大妈们边唱边跳。

去年非遗日,她领着弟子们在花戏楼前搭台。当稚嫩的童声唱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邱丽萍站在幕侧轻轻打拍子,晨光中,她鬓角的贴片闪着细碎的金光,恍如给古老戏楼描了道新的金边。

![邱丽萍舞台照]

(图片说明:邱丽萍在传统剧目《花木兰》中的经典造型,摄于2022年亳州戏曲文化节)

戏台上的灯暗了又明,邱丽萍依然在亳州梆子的旋律中流转。有人问她可曾想过离开小城,她抚着褪色的戏服笑道:根扎在涡河边的戏,总要有人唱着才能活。这话飘进老戏楼的雕花窗棂,和着梆子声,在青石巷里荡出悠长的回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