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苑觅清音:记二夹弦传人邱丽萍的梨园人生
亳州戏苑觅清音:记二夹弦传人邱丽萍的梨园人生
暮春时节的亳州城,梆子声穿过老街的青砖灰瓦。在花戏楼斑驳的戏台前,总能见到一位青衣素面的女子,水袖轻扬间,唱腔如涡河春水般婉转清亮。这便是邱丽萍,亳州二夹弦第五代传人,用四十年光阴将地方小调唱成非遗传奇的守艺人。
一、涡河岸边的梨园苗
1978年的某个清晨,十岁的邱丽萍趴在涡河渡口的木栏杆上,望着对岸戏班子的篷船发呆。船头晾晒的戏服在晨雾中若隐若现,船尾飘来咿咿呀呀的吊嗓声。那天她逃了学堂,跟着戏班走了三十里水路。当父亲在谯陵古渡找到她时,小丫头正蹲在船帮上,用芦苇杆比划着花旦的兰花指。
老艺人王玉兰至今记得那个倔强的小姑娘:别人练功偷懒,她倒把砖头绑在腿上练台步。三伏天排《西厢记》,汗珠子把水衣都浸透了,愣是不肯歇。十八岁那年,邱丽萍在亳州大戏院连演七场《孟丽君》,座中老票友惊觉:这丫头的唱腔里,竟有已故名家周凤云的神韵。
二、古戏台上的破茧蝶
新世纪之初,传统戏曲遭遇寒冬。二夹弦剧团解散那天,邱丽萍默默收拾着泛黄的戏本。道具箱最底层,压着师父传的鸳鸯剑——那是《樊梨花》的戏服佩剑。不能就这么断了。她咬咬牙,带着三个徒弟在社区活动室开班授艺。
2016年非遗申报的关键期,邱丽萍翻山越岭寻访老艺人。在利辛县养老院找到九旬的琴师李茂才时,老人颤抖着哼出失传的【慢板】曲牌。那天暴雨如注,邱丽萍踩着泥泞的山路,把录着老腔的录音机紧紧捂在怀里。
三、薪火相传的守夜人
如今的邱家小院总是热闹非凡。每逢周末,二十多个小梅花在这里学戏。邱丽萍独创的游戏教学法让古老唱段变得生动有趣:孩子们用橡皮筋练指法,拿矿泉水瓶当云板。去年省少儿戏曲大赛,她编创的《花木兰新传》让评委眼前一亮。
在亳州学院的非遗课上,邱丽萍的讲座场场爆满。当投影仪放出1957年老艺人演出的黑白影像时,她轻轻打着拍子,眼中有泪光闪动。你们听,这【二八板】的转调多像涡河的浪花,一起一伏都是老亳州的味道。
夜色渐深,花戏楼的灯笼次第亮起。邱丽萍抚摸着戏台立柱上深浅不旧的掌痕,那是百年间无数艺人留下的印记。远处传来徒弟们排练新戏的声响,混着涡河不息的涛声,在暮春的晚风里酿成醉人的曲调。她知道,这缕清音永远不会散场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