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梆子戏的活化石:邱丽娟的半世梨园情

亳州梆子戏的活化石:邱丽娟的半世梨园情

在亳州老戏迷的记忆里,总有一个画面挥之不去:夜幕下的花戏楼,一盏煤气灯将青石台阶照得发亮,邱丽娟踩着梆子戏的锣鼓点,水袖翻飞间唱出《穆桂英挂帅》的最后一个高腔。这个画面,在亳州戏曲的黄金年代里重复了上千遍。

一、青石巷里走出的梆子传人

1958年的腊月,七岁的邱丽娟趴在亳州北关戏园子的窗棂外,鼻尖冻得通红。梆子戏名角王玉红正在台上唱《打金枝》,小姑娘跟着哼唱竟一字不差。这一幕被班主看在眼里,三日后,邱家门槛便多了道拜师贴。

梆子戏讲究童子功,天不亮就要在涡河岸边吊嗓子。邱丽娟的练功鞋磨破了十七双,才换来师傅那句中气足了。十二岁登台演《白蛇传》,她扮的青蛇在金山寺前连翻十二个跟头,台下观众往台上扔的铜钱能装半箩筐。

文革期间剧团解散,邱丽娟被下放到利辛县棉纺厂。车间的纺纱机旁,她偷偷教女工们唱《花木兰》,用棉线在布匹上记工尺谱。这段经历后来被改编成现代戏《纺车谣》,成为亳州梆子戏的保留剧目。

二、四十年舞台炼就活戏本

邱丽娟的戏箱里藏着三十多本手抄剧本,蝇头小楷旁注满表演心得。《老征东》里佘太君出征的台步,她特意到曹操运兵道实地揣摩;《铡美案》中秦香莲的哭腔,是在华祖庵听香客哭灵时悟得的。

2003年非遗普查时,七十高龄的她能完整背出七十二出传统戏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她根据老辈艺人口述,复原了失传近百年的《庄子戏妻》,将亳州道家文化与梆子戏完美融合。

在谯城区戏曲学校,邱丽娟独创情境教学法。她带着学生到明清老街观察商贩叫卖,在道德中宫揣摩古人仪态,把亳州的历史风物都化作了舞台上的鲜活细节。

三、涡水悠悠唱不尽

2018年重阳节,八十岁的邱丽娟重登花戏楼。当她唱起《穆桂英》选段时,台下观众发现,老艺术家特意在五十三岁又出征这句改了词:八十岁再挂帅,威风不减。戏楼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,仿佛在应和这段穿越时空的梆子声。

如今在亳州的茶馆戏楼,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白发老者闭目打着拍子,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,孩童跟着咿呀学唱。邱丽娟用一甲子的坚守,让梆子戏的根脉在药都大地越扎越深。

从青丝到白发,邱丽娟的人生与亳州梆子早已血脉相连。那些镌刻在老戏台柱础上的岁月,那些回荡在涡河两岸的梆子声,都在诉说着一个戏曲守望者的赤子之心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