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梆剧的活水仙:邱丽萍的戏曲人生

亳州梆剧的活水仙:邱丽萍的戏曲人生

在亳州梆剧的舞台上,有位青衣演员的唱腔总能让观众听得心头一颤。她不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,却用三十年光阴把自己淬炼成梆剧传承人;她没进过正规戏校,却凭着对传统戏曲的痴迷,让濒临失传的《三上轿》重现光彩。她就是邱丽萍,戏迷们口中的活水仙。

一、老戏台走出的梆剧传人

1987年春天,十五岁的邱丽萍站在涡阳县青町镇老戏台前,看着台上演员甩着三米长的水袖,把《穆桂英挂帅》唱得满堂喝彩。那天夜里,她偷偷把母亲的床单剪成水袖,在月光下反复练习云手动作。正是这股痴劲,让老艺人王金斗破例收了这个野路子徒弟。

二十世纪九十年代,梆剧团面临改制危机。邱丽萍白天在纺织厂上班,晚上带着剧团走村串巷。最艰难时,剧团连油彩都买不起,她就用烧焦的柳条当眉笔,红纸浸水当胭脂。1998年亳州梆剧艺术节上,她自筹资金排演的《花打朝》竟摘得金牡丹奖,让濒临解散的剧团重获新生。

二、古韵新声里的文化密码

在邱丽萍的抖音账号里,有段获赞百万的《老征东》选段。她改良传统唱腔,在慢二八板里融入现代民歌的吐字技巧,把佘太君百岁挂帅的悲壮唱得字字泣血。有老戏迷留言:这嗓子,让我想起六十年代在亳州大戏院听杨金贵唱《铡美案》的光景。

面对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疏离,邱丽萍自创梆剧快闪。去年中秋夜,她带着徒弟们在曹操运兵道遗址,用梆剧唱腔演绎《短歌行》。当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的唱词在千年古道上回荡时,现场观众自发打开手机闪光灯,把地下甬道变成了星河璀璨的戏曲殿堂。

三、薪火相传的守艺之路

在邱家小院里,常年住着十几个00后学员。邱丽萍规定每人每天要完成三功:清晨五点对墙喊嗓,午间背会十句戏文,黄昏在梨树下走三百圈圆场。有学员抱怨太苦,她就撩起裤腿露出当年练功留下的伤疤:梆剧的魂在骨头上,不吃透皮肉苦,哪能摸到戏的魂?

2021年,邱丽萍发起古井贡酒·梆剧传承计划,带着剧团走进38所乡镇学校。在利辛县王市镇中心小学,她手把手教孩子们画脸谱。当五年级学生刘小燕歪歪扭扭画出关公的卧蚕眉时,邱丽萍突然红了眼眶:这些娃娃笔下的红脸关公,比专业画师画的更有生气。

如今的邱丽萍依然活跃在乡间戏台。每当月琴响起,她甩开水袖的那一刻,仿佛又变回那个在月光下偷练功的少女。有人问她为何拒绝省城剧团的邀请,她指着老戏台斑驳的柱子说:梆剧的根在亳州的黄土里,我这株水仙要是离了故土的水,可就开不出花了。这话里藏着梆剧传承最朴素的真谛——艺术的生命力,永远扎根在孕育它的土地上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