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用半生光阴酿一曲乡音——记亳州梆剧名角邱丽萍
她用半生光阴酿一曲乡音——记亳州梆剧名角邱丽萍
在亳州古城的老戏台下,常有白发老人眯着眼念叨:这嗓子,倒有几分邱家丫头的味道。他们口中的邱家丫头,正是亳州梆剧团当家青衣邱丽萍。这个从涡河岸边走出来的戏曲演员,用四十年光阴将亳州梆剧的悲欢离合酿成了醉人的乡音。
一、涡河水滋养的戏魂
1978年的那个夏夜,十二岁的邱丽萍趴在亳州大戏院斑驳的木窗棂上,看完了整场《穆桂英挂帅》。散场时,月光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,戏服上的金线还在眼前晃动。第二天天未亮,她就揣着两个煮鸡蛋,步行二十里路到县城梆剧团求师。
启蒙老师王凤仙至今记得,这个扎羊角辫的丫头每天清晨在练功房外的青石板上压腿。寒冬腊月,石板上结着冰碴,她硬是把《三上轿》的哭腔练出了涡河水的气韵。十七岁首登台,邱丽萍在《秦雪梅吊孝》中连唱七十二句哭灵,台下观众抹着眼泪往台上扔铜钱,老班主数着满地的铜板说:这丫头,把梆子戏的魂唱活了。
二、古调新声里的坚守
九十年代戏曲式微,梆剧团发不出工资。邱丽萍白天在药材市场打包货物,晚上照常描眉扮戏。有次演出《花打朝》,她顶着高烧连翻七个抢背,下场时戏服能拧出水来。正是这份痴劲,让她在传统唱腔中琢磨出新韵味:将老怀调里的寒韵与民歌小调融合,把《对花枪》里姜桂芝的念白化入日常口语。
2008年非遗普查时,专家偶然录下邱丽萍即兴演唱的《探阴山》。那段融合了亳州方言与古商埠号子的唱腔,后来被中国戏曲学院编入教材。她却说:咱就是涡河边的芦苇,风往哪吹就往哪倒,根还扎在泥里。
三、戏比天大的传承路
2015年,邱丽萍在社区开班授徒。面对玩着手机的年轻人,她既不教身段也不教唱腔,先带着学员逛北关老街,看药商称药,听船工号子。有个大学生疑惑:这和唱戏有什么关系?她指着花戏楼砖雕上的戏文说:戏里的悲喜,都在这街巷市声中。
如今,邱丽萍的徒弟在短视频平台用梆剧唱腔演绎现代故事,点击量过百万。有人问她会否觉得离经叛道,她笑道:当年我师父唱《陈三两爬堂》,不也把衙门里的贪官换成了药材贩子?戏活着,比什么都强。
夜幕降临时分,邱丽萍仍常去老城墙下的露天戏台。当熟悉的梆子声响起,台下嗑瓜子的老汉、刷手机的姑娘都渐渐安静。月光如四十年前那个夜晚般清澈,照见戏台上水袖翻飞,仿佛看见涡河水淌过千年光阴,将一方水土的悲欢都酿进了这悠长的唱腔里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