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寻访亳州戏韵:藏在巷弄里的戏曲饰品地图》

《寻访亳州戏韵:藏在巷弄里的戏曲饰品地图》

老板,您这儿有卖戏帽上的绒球吗?在亳州北关老街的转角处,一位身着练功服的老人掀开青布门帘,熟门熟路地钻进一家不起眼的店铺。斑驳的木柜台后,老板从成摞的戏曲服饰中抬起头,露出会心的微笑——这样的场景,每周都会在亳州的戏曲饰品老店里上演。

对于外乡人来说,要找到这些藏着戏魂的店铺,得先摸清门道。花戏楼往东二百步的永安街,藏着三家开了二十年的老字号。德音阁的玻璃柜里,黄铜点翠的凤钗在丝绒垫上泛着幽光,店主老李头能说清每枚头面的流派:梆子戏用的点翠要透亮,二夹弦的头饰偏重鎏金纹样。拐角处的霓裳坊专营手工刺绣戏服,老板娘赵大姐至今保留着用草木染丝线的绝活。

懂行的票友会往更深的巷子里钻。沿涡河边的三圣庙街走到头,青砖墙上褪色的戏曲道具木牌指引着方向。这家没有招牌的店铺,整面墙挂着髯口、马鞭、云帚,角落里堆着待修的刀枪把子。店主老周是剧团退休的盔箱师傅,他做的帅盔内衬用了七层棉麻,保证演员武戏时不晃不磨。

旅游旺季时,曹操运兵道出口的文化市集会出现流动摊位。戴草帽的张师傅现场制作绒球,竹绷子缠着蚕丝线,手指翻飞间就滚出个红艳艳的绣球。这些摊位虽不固定,但老主顾们都知道,每月初一十五,张师傅准在华祖庵后墙摆摊。

寻宝诀窍有三:听巷子里的胡琴声辨方位,看门楣是否挂着彩绸,闻空气里是否有淡淡的糨糊味——那是贴戏靴用的传统糨糊特有的米香。下次您若来亳州寻戏妆,记得在永安街买朵手扎绢花,去三圣庙街配串流苏,最后到运兵道口选对水钻眉勒,保准能凑出套地道的亳州戏装扮相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