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亳州戏曲头面的隐秘江湖:这五家老店藏着梨园千面风华

寻访亳州戏曲头面的隐秘江湖:这五家老店藏着梨园千面风华

未开戏匣先看头面——在亳州戏曲行当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。这座浸润着二夹弦韵律的古城中,珠翠摇曳的戏曲头饰不仅是舞台灵魂,更是流淌在街头巷尾的文化血脉。当我们循着老票友的指点深入街巷,五家隐于市井的戏曲饰品店次第展开,犹如打开了一本活的戏曲百科全书。

一、戏服街的百年老号:德音阁

花戏楼东侧的德音阁门头不过丈余,店内却别有洞天。第五代传人李师傅正俯身打磨一枚点翠凤钗,孔雀羽在琉璃灯下泛着幽蓝光泽。亳州旦角讲究'三蓝三翠',这抹孔雀蓝非得用缅甸老料不可。他轻抚着正在制作的《贵妃醉酒》头面,鎏金步摇随着动作微微震颤。店铺后院的库房里,整面墙的樟木抽屉标注着烧蓝辑珠绒花等工艺,打开便是一场视觉盛宴。

二、隐于茶馆的匠人坊:梨园春

穿过北关历史街区的茶香,在郑家茶馆二楼藏着间不足十平的工作室。六十岁的郑三娘手持镊子,将米粒大小的淡水珍珠串成《白蛇传》里的蛇形额饰。老主顾都晓得带着剧本来定制,她指着一幅泛黄的《穆桂英挂帅》设计图说,这套七星额子,光是掐丝就要耗上整月功夫。说话间,楼下传来票友吊嗓的声韵,与案头叮咚作响的珠玉声交织成曲。

三、新生代的创意工坊:霓裳记

在万达金街不起眼的转角,90后海归林墨的工作室正掀起传统与潮流的碰撞。玻璃展柜里,《新编梁祝》的蝶形发冠采用3D打印技术,金属骨架上的珐琅彩蝶振翅欲飞。我们给省剧院的《牡丹亭》做过全息投影头饰,她展示着手机里的设计图,但老匠人传授的平金打籽技法,依然是现代设计的根基。工作台前的数控机床与传统绣架并置,演绎着非遗传承的当代叙事。

四、淘宝圣地的意外收获

曹操运兵道出口的民俗市场每逢双休日便化身淘宝天堂。摊位深处,张大爷的红色篷布下藏着惊喜:民国时期的点翠头面在阳光下流转虹光,旁边整盒的戏曲绒花仍保持着五十年前的鲜艳。这都是当年亳州大戏班散班时流出来的,他神秘地压低声音,去年有个香港藏家在这淘到过荀慧生用过的水钻泡子。说着,将一方包着红绸的银镀金挑牌轻轻推了过来。

五、夜间出没的移动宝藏

华灯初上时,魏武广场东南角的夜市悄然变身。推着复古木箱的戏饰猎人老周准时出现,箱内分层摆放着新制的戏曲配件:从《拾玉镯》的绢帕玉镯到《锁麟囊》的绣球荷包,甚至还有微型戏台模型。昨天刚给省艺校的学生配齐《天女散花》的全套行头,他笑着翻开账本,要说最抢手的,还得是这些能日常佩戴的改良款簪子。

当最后一缕暮色漫过花戏楼的飞檐,这些散落在亳州城的戏曲明珠仍在静静绽放。从老匠人布满茧子的指尖到年轻设计师的数位笔尖,从深巷作坊的樟木香到夜市摊位的烟火气,每一件饰物都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梨园故事。或许正如德音阁墙上的楹联所书:满头珠翠皆是戏,一曲宫商总关情,在这座被戏曲浸润的城市,寻宝之旅本身已成绝唱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