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曲唢呐学校:传承古韵的“民间艺术课堂”
**亳州戏曲唢呐学校:传承古韵的“民间艺术课堂”**
在安徽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,戏曲与唢呐的旋律早已融入市井烟火。许多人或许听过亳州的中药、尝过牛肉馍,却未必知道这里还藏着一座低调却底蕴深厚的“戏曲唢呐学校”。它没有豪华的校门,也不在繁华的街道旁,而是隐于老城区的巷陌之间,成为民间艺术传承的“活态课堂”。
藏身老城区的“非遗基地”
亳州戏曲唢呐学校的具体位置,本地人更习惯用“老东关”“白布大街附近”这样的老地名来指路。学校所在的院落原是一座清末民宅,青砖灰瓦的徽派建筑中,每天清晨总能听到高亢的唢呐声穿透木格窗棂。这里不设固定招生广告,靠的是师徒口耳相传——许多学员是跟着村里红白喜事的班子摸过来,或是被长辈推荐来“拜师学艺”。
据校长李传福介绍,学校最初只是几位老艺人的“义务传习点”。2010年前后,随着亳州梆剧、淮北梆子等地方戏被列入非遗项目,当地文化部门将这座老宅改造成传习基地,逐渐发展成如今集唢呐演奏、戏曲身段、唱腔教学于一体的特色学校。如今,院内还保留着当年的八仙桌和桐油灯,墙上挂着泛黄的工尺谱手抄本,空气中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痕迹。
唢呐与戏曲的“共生课堂”
与普通音乐院校不同,这里的教学完全遵循传统戏曲班社的“口传心授”模式。学生不仅要学《百鸟朝凤》《一枝花》等唢呐经典曲目,还得掌握梆子戏的板式套路。课堂上常见这样的场景:老师傅吹着唢呐示范《抬花轿》的曲牌,学生们边记谱子边跟着跺脚打节奏,末了还要扯开嗓子学几句“高梆子”的甩腔。
“在咱亳州,唢呐从来不是独奏乐器。”63岁的教师马金亮边说边比划,“婚丧嫁娶的场合里,它得配合着戏班子的大锣、二弦,什么时候该压着调门托住唱腔,什么时候要翻高八度镇场子,这些门道课堂上教不了,得跟着师傅跑场子才能悟出来。”为此,学校每月会组织学员到周边乡镇“实战演练”,在真实的民俗场景中打磨技艺。
年轻面孔的“双向奔赴”
令人意外的是,这座看似传统的学校里,90后、00后学员占比超过六成。22岁的张雨欣从合肥赶来学艺,她说:“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古风配乐火爆,会传统乐器反而成了特色。”她跟着师傅改良的电子唢呐版《赛马》,在某平台收获了10万点赞。
而更多本地年轻人则是被父辈送来“补课”。“小时候觉得唢呐太土,现在越学越发现里面的讲究。”19岁的王浩展示着他的学习笔记,工整记录着不同曲牌对应的婚丧礼仪,“老祖宗用《大悲调》送逝者,《快板笛》迎新娘,这些规矩背后都是学问。”
寻访指南:如何找到这座“隐形学校”?
对于想实地探访的外地人来说,最便捷的方式是先导航至亳州花戏楼景区。从景区东侧的南京巷钱庄向北步行约800米,穿过挂着“非遗文化街”招牌的巷口,留意门楣上钉着“戏曲唢呐传习所”木牌的院落便是。若逢周末,还能撞见学员们在门前空地上练习“喷火”“耍牙”等绝活。
需要提醒的是,学校实行预约制教学,普通访客建议提前联系亳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登记。若运气好碰上农历二月初二的“龙抬头”或九月初九的重阳节,或许能赶上民间艺人们的“斗乐”擂台——那才是真正见识亳州唢呐魂的绝佳时刻。
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,正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守护着皖北戏曲的根脉。当年轻的唢呐声再度响彻涡河两岸时,或许我们会发现:所谓传统,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活在市井烟火中的生生不息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