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街巷里传出的铜响——探访亳州戏曲唢呐的传承学堂

老街巷里传出的铜响——探访亳州戏曲唢呐的传承学堂

清晨的北关老街还笼着薄雾,一声清亮的唢呐突然划破宁静。循着这穿透力十足的声响拐进小巷,便见两位花甲老人正在青砖灰瓦的院落里对练《百鸟朝凤》。这里是亳州戏曲唢呐传承基地的日常场景,也是这座城市千年戏曲文脉的鲜活注脚。

一、老城墙下的铜管学堂

在亳州戏曲艺术学校的排练厅里,总能见到这样生动的画面:十四五岁的少年们捧着黄铜唢呐,腮帮子鼓得浑圆,额角沁着汗珠。他们正在练习《大起板》里的循环换气技法,这种需要连续吹奏三分钟不换气的绝活,往往要经历嘴唇磨出血泡的磨炼。

校长李振华珍藏着一支民国时期的老铜角,那是他师公在涡河码头班社谋生时的家什。当年戏班走南闯北,一支唢呐既要能吹《哭皇天》的悲怆,又要会奏《抬花轿》的喜庆。如今在他的课堂上,学生们不仅要学五线谱,还要研习工尺谱,在古戏楼遗址前揣摩传统曲牌的神韵。

二、非遗工坊里的师徒传承

谯城区非遗展示中心的后院别有洞天。73岁的省级传承人王金山正指导徒弟制作唢呐哨片,芦苇要在白露时节采割,经九蒸九晒才能定型。这手艺比吹奏更难,王老轻抚着发亮的铜碗,现在的机械哨片音色太硬,少了那份水润劲儿。

每周三的传习课总吸引不少民间艺人。花戏楼旁的茶社老板张建军就是常客,他笑称自己半路出家,但一曲《十八板》吹得满堂喝彩。这种开放式的传承模式,让非遗技艺从庙堂走入市井,在茶香袅袅间延续着生命力。

三、新舞台上的青春律动

华佗广场的周末夜市总有个特别的摊位——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戏曲社的同学们支起谱架,用唢呐演绎流行歌曲。当《青花瓷》的旋律从铜管里流淌而出,围观人群举着手机录像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激起阵阵惊叹。

在刚刚落幕的亳州药博会开幕式上,戏曲学校的师生们将唢呐与电子音乐混搭,改编后的《华佗五禽戏》配乐令年轻观众耳目一新。这种创新并非抛弃传统,正如指导老师所说:我们要让唢呐既能唤醒老戏迷的记忆,又能叩响Z世代的心弦。

夜幕降临时分,曹操公园的戏迷角又响起熟悉的唢呐声。几位银发老人带着孙辈合奏《一枝花》,孩童稚嫩的吹奏虽显生涩,但那份认真的劲头让人看到希望。在这座被誉为中华药都的城市里,戏曲唢呐正如同千年芍药,在老根上绽出新蕊,用穿透时空的声响续写着文化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