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梨园守望者:王红君的二夹弦人生

亳州梨园守望者:王红君的二夹弦人生

清晨五点,亳州谯城剧团的练功房里准时亮起灯光。年过五旬的王红君对着斑驳的镜子,手指捏着白绢轻轻一甩,婉转的唱腔便穿透了晨雾。这个场景,在涡河畔的戏曲圈子里已持续了三十七个春秋。

**一、涡水滋养的戏曲苗子**

1968年出生的王红君,自幼浸泡在亳州老城墙根的戏曲氛围里。父亲是二夹弦民间班社的司鼓,母亲则是当地有名的梆子戏票友。每逢庙会,五岁的红君总被父亲扛在肩头,穿过拥挤的人潮去看戏。后台斑驳的油彩、演员翻飞的翎子,在她心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。

十二岁那年,亳州戏曲学校恢复招生。在300:15的残酷淘汰率中,这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凭借天生清亮的嗓音和惊人的模仿力,成为当年年龄最小的录取生。晨功的雾凇染白了她的发梢,夜戏的油彩灼伤了稚嫩的皮肤,她却说:听着弦子声,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。

**二、破茧成蝶的艺术淬炼**

1985年的全省青年戏曲汇演,成为王红君人生的转折点。在《秦雪梅观画》选段中,她创新性地将梆子戏的刚劲融入二夹弦的柔美。当唱到雪梅本是寒门女时,一个寒字九转十八弯,评委席上的老艺术家们纷纷直起了腰板。这次演出不仅摘得金奖,更让濒临失传的亳州二夹弦重现生机。

九十年代戏曲低潮期,剧团月工资仅280元。面对南下经商的邀约,王红君选择留守。她带着团员们走遍亳州182个行政村,在田间地头搭台唱戏。最艰难时,他们用拖拉机当舞台,拿手电筒打追光。老乡们送来热腾腾的嘛糊和刚出锅的牛肉馍,成了寒冬里最温暖的记忆。

**三、守正创新的非遗传承**

2010年,亳州二夹弦入选省级非遗名录。已是国家二级演员的王红君,在传统戏《梁祝》中大胆加入现代舞美。当祝英台哭坟时,多媒体投影将化蝶场景投射在纱幕上,古老唱腔与数字技术碰撞出惊人美感。这场改革引发热议,但连续50场的爆满证明了创新力量。

如今,王红君的弟子遍布皖北。她坚持每周三天在亳州学院戏曲选修课授课,手把手教00后们甩水袖。疫情期间,她开通抖音直播云戏台,让二夹弦唱进了年轻人的手机屏幕。有网友留言:原来老戏也能这么潮!

从涡河岸边的懵懂少女,到非遗传承的擎灯人,王红君用半生时光守护着亳州戏曲的血脉。那些回荡在古城墙下的唱腔,既是她对艺术的赤诚,更是一个文化守望者对故土最深情的告白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