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梆剧名角王红君:戏台上的活穆桂英,戏台下的非遗守艺人

亳州梆剧名角王红君:戏台上的活穆桂英,戏台下的非遗守艺人

在亳州城东的梆剧戏楼里,每当《穆桂英挂帅》的锣鼓点响起,台下的老戏迷们总要屏住呼吸——只见绛红靠旗迎风一抖,银线刺绣的鱼鳞甲寒光乍现,王红君一个利落的鹞子翻身,硬是靠五尺水袖舞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。这位年过五旬的梆剧名角,在戏台上依然保持着每天三小时的基本功训练,她的眼神比二十年前还要亮三分。

一、梆腔里的涅槃人生

1987年的冬天格外寒冷,15岁的王红君裹着补丁棉袄站在涡阳县梆剧团门口。梆子声穿透结霜的窗棂,她跟着哼唱时呼出的白气在月光里翻卷。主考老师听着这个面黄肌瘦的姑娘唱完《大登殿》,竟在金牌调来银牌宣的拖腔里听出了金玉之音。三年后,当她在亳州首届戏曲汇演中凭《对花枪》斩获金奖时,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已能稳稳托起九斤重的青龙偃月刀。

2003年非遗普查让王红君的人生轨迹再度转折。她在利辛县乡间偶遇一位九十高龄的老艺人,老人用颤抖的手翻开泛黄的工尺谱,教她已濒临失传的花腔十三韵。这段师徒缘不仅让《老征东》的绝版唱腔重现舞台,更让她意识到:梆剧传承不能只靠舞台,更需要走进田间地头。

二、非遗传承的破局之道

在亳州梆剧团的排练厅里,王红君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着108种传统身段图谱。她独创的三维传承法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:通过VR技术复原清末戏台场景,用抖音直播展示勾脸绝活,带着年轻演员在花戏楼前开设梆剧快闪课堂。去年重阳节,她带着改编的《二十四孝》走进社区,让传统孝道故事通过梆剧唱腔浸润现代人心。

面对戏曲已死的论调,王红君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非遗选修课时总爱说:梆剧就像咱们的涡河,看着平静,底下淌着两千年的文化血脉。她培养的00后学员中,已有七人获得省级戏曲奖项,更有人将梆剧元素融入现代舞蹈,在大学生艺术节上斩获金奖。

三、戏比天大的坚守哲学

王红君的化妆匣里珍藏着一支秃了毛的狼毫笔,这是师父临终前传给她的吃饭家伙。2016年暴雨冲垮下乡演出的戏台时,她第一个冲进雨里抢救行头,全然不顾戏服上的苏绣金线价值上万。有人问她为何如此执着,她指着戏楼楹联念道: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——咱们唱的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哪!

如今在亳州老街,每逢农历三月十八的华佗庙会,总能看到王红君带着徒弟们唱《华佗拜师》。当青囊济世传千古的唱词混着中药香气飘过花戏楼的砖雕,游客们忽然明白:这座中华药都的文化密码,原来都藏在那一板一眼的梆剧声腔里。

在这个短视频霸屏的时代,王红君依然保持着每日吊嗓的习惯。清晨五点的亳州城,她的梆子腔穿透薄雾,与早市开张的吆喝声、药铺捣药的叮当声交织成曲。这声音里,有老艺人对传统的敬畏,更有非遗传承者面向未来的勇气——正如她总挂在嘴边的那句戏词:任凭那风霜雨雪扑面来,我自向阳开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