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,去亳州听戏!这座皖北小城的戏曲密码藏不住了

走,去亳州听戏!这座皖北小城的戏曲密码藏不住了

在皖北平原的晨雾里,一声悠长的梆子腔穿透青砖灰瓦的巷弄。亳州老茶楼里,白发老者端着紫砂壶的手忽然顿住,眯着眼跟着节拍轻轻晃动。这不是某个老电影的桥段,而是每天都在上演的亳州日常。这座以药都闻名的古城,骨子里却流淌着八百年的戏曲血脉。

一、药都里的梆子声

一担药材一担戏的民谚,道出了亳州商帮走南闯北的生存智慧。明清时期,随着药材商帮的足迹,山西梆子、河南梆子、山东梆子在涡河码头碰撞交融。亳州老艺人王金堂的曾祖父,当年就是背着药箱、揣着戏本,把河北梆子的十三咳唱腔改良成了亳州梆子特有的九转十八腔。

在城北的南京巷钱庄旧址,青石板上至今留着运药马车压出的凹痕。药商们谈完生意,总要在后院的戏台点几出《西厢记》。台上旦角的水袖甩过雕花梁柱,台下飘着白芍、亳菊的清香。这种独特的观戏体验,让药香戏韵成了亳州戏曲最动人的注脚。

二、老城墙下的活化石

在涡河边的花戏楼,每周三下午准时响起二夹弦特有的大本嗓。这种用四股弦胡琴伴奏的稀有剧种,全国仅存亳州、太和两地传承。72岁的传承人李桂兰还记得,年轻时在露天场子唱《王宝钏》,寒冬腊月里观众冻得跺脚也不肯离场,硬是把黄土地跺出了半尺深的坑。

谯城区非遗展示馆里,陈列着光绪年间的戏折子。泛黄的宣纸上,亳州梆子戏班的印章旁,密密麻麻记着《反徐州》《火烧纪信》等近百出剧目。更令人称奇的是馆藏的一件清中期戏服,用亳芍染就的茜红色历经两百年依然鲜艳,暗纹里藏着三十六个古戏台图案。

三、戏曲新势力

华佗广场的周末夜,总能看到穿汉服的00后举着手机直播梆子戏。95后演员陈晓阳把《穆桂英挂帅》改编成rap版,在抖音上意外走红。老戏迷起初直摇头,后来发现年轻人跟着药材梆子节奏开始追传统戏,又偷偷给视频点赞。

亳州学院戏曲社的排练室,常常传出二胡与电吉他的混响。学生们自编的《华佗问诊》把五禽戏融入身段,在省大学生戏剧节摘金。药都大剧院每月举办的戏曲开放日,总有三五成群的外地游客,跟着老艺人学甩水袖,临走还不忘买几包亳菊当学费。

夜幕下的亳州,花戏楼的灯火依然通明。台上唱着新编的《芍药仙子》,台下既有摇蒲扇的老者,也有举着文创雪糕的年轻人。当二夹弦遇上电子乐,当梆子腔混着咖啡香,这座千年药都的戏曲基因,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意想不到的花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