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有个活张飞——记地方戏曲演员张亮

亳州有个活张飞——记地方戏曲演员张亮

在亳州老城区的青砖灰瓦间,清晨总能听见吊嗓子的声音穿街过巷。循声而去,常能看见一位身着练功服的中年人在城隍庙前练功。他就是被戏迷们称作活张飞的地方戏曲演员张亮,一个把半生光阴都揉进戏台的人。

一、戏台春秋三十载

1989年的寒冬,12岁的张亮躲在后台幕布后偷看《长坂坡》。台上的老生一个鹞子翻身,大红髯口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,少年看得入神,竟把师傅交代的倒水差事忘得一干二净。正是这次忘乎所以,让班主发现了他天生的戏曲天赋。

在亳州戏曲学校,张亮练功最狠。三伏天裹着棉袄练身段,数九寒冬对着护城河喊嗓。有次练甩发功用力过猛,生生扯下一绺头发,血水顺着脖颈往下淌,他却笑着说:这下真成了'怒发冲冠'。这般痴劲,让教花脸的周师傅破例收了这个关门弟子。

二、守艺人的倔强

2005年传统戏曲市场遇冷,剧团被迫改制。当同门师兄弟纷纷转行时,张亮却带着行头回到了老戏台。没有舞台灯光,他就借着月光唱;没有乐队伴奏,他拿竹板自打节拍。最艰难时在乡下演出,台下只有三位银发观众,他照样把《单刀会》唱得气吞山河。

2018年复排《古城会》,张亮在关羽的拖刀步里融入亳州武术套路。为求髯口甩动的角度精准,他连续三个月在腰间绑沙袋练功。首演时,当那声擂鼓三通斩蔡阳炸响剧场,满堂喝彩中夹杂着老戏迷的泪光——这才是他们记忆中的关二爷。

三、薪火相传终不悔

在谯陵社区活动中心,每逢周末总能见到张亮教孩子们耍花枪的身影。他自创的戏曲健身操把云手、踢腿化作趣味动作,让二十多个娃娃兵成了小戏迷。去年重阳节,他带着这些孩子给养老院演《穆桂英挂帅》,稚嫩的唱腔里透着老戏的魂。

如今张亮多了个非遗传承人的头衔,但他最珍视的还是戏迷送的那面锦旗:铜琶铁板唱古今。问及坚守的意义,这位年近五旬的武生望着老戏台斑驳的楹联: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,眼底泛起笑意:总要有人守着老祖宗的精气神。

暮色四合,城隍庙前的石板路上又响起脚步声。张亮背着褪色的戏箱往剧场赶,背影与三十年前那个追着戏班跑的少年重叠。亳州的戏,还在唱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