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药都梨园声——亳州戏曲演出团队掠影
**寻访药都梨园声——亳州戏曲演出团队掠影**
在安徽亳州这片浸润着中药文化底蕴的土地上,戏曲的韵律始终与市井烟火共生共长。穿行在老城街巷,梆子腔的铿锵、二夹弦的婉转时常从茶楼戏台飘散而出,构成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肌理。本文将带您探访几支扎根亳州、承载着地方记忆的戏曲演出团队。
---
**一、传世百年:亳州梆子剧团**
作为豫剧重要分支的亳州梆子戏,自清光绪年间便在本地扎根。成立于1952年的亳州梆剧团,历经七十余载仍活跃在城乡舞台。该团保留着《穆桂英挂帅》《花打朝》等三十余部传统剧目,其唱腔高亢激越,武戏尤具特色,演员翻跟头、耍枪花的绝活总能引得满堂喝彩。
剧团近年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戏本。2021年推出的新编梆子戏《华佗悬壶》,以亳州药都文化为背景,将华佗采药制药的场景化作戏曲身段,在省非遗展演中斩获金奖。团长李凤山说:老戏骨带新学员,既要守好梆子的魂,也得让年轻人觉得这戏'听得懂、有看头'。
---
**二、非遗活化石:谯城二夹弦剧社**
走进谯城区白布大街的青砖小院,二夹弦传习所的木匾已有些斑驳。这支由老艺人周玉兰领衔的民间剧社,完整保留了二夹弦这一濒危剧种的原始风貌。四根弦索,两把坠胡,演员以真声吐字、假声行腔的特殊唱法,将《梁祝》《王宝钏》等爱情故事演绎得如泣如诉。
每逢农历二月初九老君庙会,剧社成员必会披挂上阵。去年庙会期间,笔者亲见七旬琴师张广福手持自制狗头琴,与年轻旦角配合演出《孟姜女》,苍凉的琴声混着旦角的水袖翻飞,让台下不少老观众悄悄抹泪。这种原生态的演出,现已被列入安徽省非遗保护名录。
---
**三、草根戏班:流动的民间舞台**
在亳州乡间,至今活跃着二十余支地摊戏班。这些由家族传承的戏班多则十余人,少则五六人,一辆改装三轮车驮着全部行头,逢红白喜事、庙会赶集便就地搭台。利辛县马店镇的王家班班主王守业,三代人守着七口衣箱,能演全本《包公案》。
这些草根戏班深谙民间审美,常在正戏间隙插入方言快板、民俗杂耍。去年冬至,笔者在十八里镇目睹刘家班演出:旦角唱着《秦雪梅吊孝》,丑角突然跳出戏文,用本地土话调侃起村头新修的水泥路,引得台下哄笑连连。这种戏中戏的灵活编排,恰是民间戏曲的生命力所在。
---
**四、校园新蕊:亳州学院戏曲社团**
在传统剧团之外,亳州学院芍花戏曲社正为梨园注入青春血液。这支由00后大学生组成的团队,将黄梅戏《女驸马》改编成校园短剧,在抖音平台获得百万播放量。他们创作的实验戏曲《AI华佗》,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古人问诊场景,在省大学生艺术节引发热议。
社团指导老师陈欣坦言:年轻人用说唱混搭梆子腔,起初老艺人们直摇头。但看到孩子们自发组织'戏曲快闪',在花戏楼前教游客唱戏,就知道传统真的活下来了。
---
**结语:戏在人间**
从专业院团到乡野戏班,亳州的戏曲团队如同老城区那些深深浅浅的砖缝,藏着岁月的包浆,也萌发着新芽。当药都的晨雾中传来吊嗓的悠长尾音,我们知道,这座城市的戏曲故事,永远都在进行时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