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访亳州戏曲学校:这里的学生为何自带梨园风骨?

探访亳州戏曲学校:这里的学生为何自带梨园风骨?

在亳州古城青石板路尽头,每天清晨都能听到独特的晨课声。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少年,在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前练唱,水袖翻飞间竟将谯城老街的晨雾都染上了几分古韵。作为皖北地区唯一的专业戏曲学府,亳州戏曲学校正以独特的教学方式,让传统戏曲在年轻一代身上焕发新生。

一、古艺新传的活态课堂

步入校园,迎面而来的不是常见的教学楼,而是一座仿古戏台。这里的学生每天都要在真实的演出场景中打磨技艺,连晨跑都带着戏曲身段的韵律感。老生教师李振华独创的行走课堂,会带着学生到花戏楼遗址、曹操运兵道等历史遗迹中授课,让《华佗五禽戏》的招式与古迹砖石产生时空对话。

专业课设置更是打破常规,除了传统唱念做打,还开设了非遗文创设计戏曲新媒体传播等特色课程。去年毕业的刘雨欣将亳芍元素融入戏曲头面设计,作品在省非遗博览会上获得金奖。这种古今交融的教学模式,让学生既通晓古法,又掌握时代脉搏。

二、藏在细节里的匠心传承

在男生宿舍楼,晾衣绳上挂着的改良靠旗随风轻摆;琴房外,贴满学生手绘的工尺谱便签;食堂师傅甚至会根据练功强度调整药膳配方。这种将戏曲元素融入生活点滴的匠心,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。

学校与亳州二夹弦剧团共建的师徒制让人眼前一亮。十五岁的王梦瑶每周三跟着省级传承人周晓芸下乡演出,不仅要登台配戏,还要负责帮老艺人整理戏本。在晒得发烫的麦场上走台步,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戏比天大。她说这话时,眼底闪动着超越年龄的笃定。

三、梨园新枝绽芳华

近年来,这所地方戏校的毕业生屡创佳绩:00后小生陈子昂斩获小梅花奖,花旦组合在抖音创下百万播放量,更有学生将亳州清音带上了国际非遗展演舞台。但更令人触动的是那些扎根基层的毕业生——在村小开设戏曲社团的张倩,用五年时间让留守儿童班人人都能唱段梆子戏。

校长办公室挂着副对联:三尺戏台纳乾坤,一方水土养梨园。这或许正是亳州戏曲学校的教育密码:既不刻意追求高大上的包装,也不做固步自封的守旧派,而是让传统艺术在年轻生命的滋养中自然生长。当晨雾中的唱腔再次响起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戏曲的传承,更是一段关于文化觉醒的青春叙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