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有个张亮:戏台上一声吼半城人跟着走
亳州有个张亮:戏台上一声吼半城人跟着走
在亳州戏曲界,提起张亮这个名字,老戏迷们总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。这个土生土长的亳州汉子,用三十年光阴在戏台上唱出了半部亳州戏曲史。您要是周末去花戏楼听戏,准能看见戏迷们提前两小时就端着茶缸占座,就为听他唱一嗓子梆子戏。
一、茶馆里泡大的戏痴
1983年出生的张亮,打小就泡在亳州老城的茶馆里。他父亲是药材商,谈生意总爱在茶馆,五岁的张亮就趴在八仙桌上,看台上演员甩水袖能看一整天。有次演《穆桂英挂帅》,小张亮跟着武生翻跟头,结果一头栽进茶客的瓜片茶碗里,愣是没哭,抹把脸接着比划。
十三岁那年,张亮揣着攒了三年的压岁钱找到当地梆剧名家李长河,在人家门口跪了整宿。李老起初嫌他嗓子粗,没想到这孩子天天天不亮就在涡河边吊嗓,寒冬腊月里呵气成霜,愣是把《打金枝》的唱腔磨出了金石声。
二、台上一分钟台下卅年功
2005年省青年戏曲大赛,张亮带着改编的《华佗问诊》惊艳全场。他演华佗采药时,用亳州方言念白:九蒸九晒方成药,三起三落始见真,把评委席上的老艺术家们听得直抹眼泪。那次他捧回的金奖证书,现在还挂在亳州戏曲博物馆里。
要说张亮最绝的,是他能一人分饰八角。去年非遗展演,他演《曹操献刀》,前脚还是横槊赋诗的曹孟德,转身就成了战战兢兢的董卓,连脚步声都分出文臣武将的差别。台下观众都说,看他演戏就像看变脸,一眨眼就换个人。
三、戏比天大薪火传万家
如今的张亮除了登台,每周三雷打不动要去亳州学院教戏。他自创的呼吸吐纳练声法,把道家养生术融进戏曲训练,学生们都说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真功夫。去年他带着学生复原了失传六十年的《古井贡酒谣》,让老酿酒师傅们听得直拍大腿。
这个爱穿布鞋吃嘛糊的戏曲演员,手机里存着上千段老唱腔。有次电视台采访,他掏出个老式录音机说:这是师父传给我的宝贝,里头的唱段比我还大二十岁呢。说着按下播放键,沙沙的杂音里飘出李长河先生年轻时的唱腔,混着窗外的蝉鸣,恍惚间让人分不清今夕何夕。
如今的亳州戏曲圈流行一句话:张亮嗓门亮,戏台当主场。这个从茶馆里走出来的戏曲演员,正用他的方式,让老戏文在新时代的街头巷尾重新活过来。您要是哪天路过亳州老城,说不定能听见谁家收音机里传出那熟悉的梆子声,那准是张亮又在戏台上开嗓了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