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梨园群芳谱:那些在戏台上绽放的亳州儿女
亳州梨园群芳谱:那些在戏台上绽放的亳州儿女
在涡水与颍河交汇的亳州古城,当铿锵的梆子声穿透晨曦薄雾,总有些身影在时光深处愈发清晰。他们用生命丈量戏台的尺寸,将千回百转的唱腔化作流淌的乡音,在江淮大地上编织着独特的戏曲密码。
一、梆子声里寻根脉
亳州梆子戏的筋骨里刻着中原文化的基因,自清乾隆年间落地生根,逐渐孕育出独特的沙河调。这种融合了河南梆子与皖北民间小调的艺术形式,既有黄河的奔放,又带着淮水的婉转。老艺人们常说:唱戏要唱出土地的味道,在亳州的田间地头,总能听见农人劳作时即兴哼唱的梆子腔。
在这样丰厚的土壤中,一代代艺人破土而出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亳州城隍庙戏楼的木地板被踏得油光发亮,每逢农闲时节,十里八乡的百姓挎着竹篮,踩着露水赶来听戏。那些在晨光暮色中练功的身影,将生命与舞台融为一体。
二、梨园群英传
活周瑜李洪春的传奇至今仍在茶馆里口耳相传。这位生于1900年的武生名家,能在丈二红缨枪上连翻十八个跟头,眼神如电,身段似松。某年庙会突降暴雨,他踩着湿滑的台板连演三场《长坂坡》,银枪过处水花飞溅,竟无半点失误,观者无不称奇。
青衣名角王玉珍的唱腔里藏着涡河的柔波。1954年抗洪抢险时,她带着戏班在堤坝上连唱七天七夜,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唱段激得抢险队员热血沸腾。卸妆时才发现,泡烂的戏鞋已和血肉粘在一起。
花脸泰斗陈广仁独创的炸音技法,能将铜锤花脸的浑厚与架子花脸的灵动熔于一炉。1979年恢复古装戏时,他连夜翻出珍藏的蟒袍,在煤油灯下修补戏服的身影,成了弟子们心中永不褪色的画面。
三、戏脉永续的密码
在亳州戏曲博物馆里,陈列着张凤云老人捐赠的百年头面。这位百岁高龄的老艺术家,至今仍能清晰记得师父口传的七十二个身段口诀。每周三下午,总能看到她拄着拐杖指导年轻演员:转身时要想着涡河打旋儿的水纹,眼神要像芍药花慢慢绽开。
青年演员李晓燕的手机里存着三百多段老艺人唱腔录音,她创新的梆子戏+rap表演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点赞。古老艺术与现代媒介的碰撞中,亳州戏曲正在书写新的传奇。非遗传承人赵刚带领团队走遍78个自然村,收集散落民间的戏曲手抄本,那些泛黄的纸页上,斑驳的墨迹正在重新焕发生机。
如今的亳州城乡,每逢节庆依然能听到熟悉的梆子声。老戏楼翻新了灯光音响,新剧场添置了LED屏,但戏魂从未改变。当九十岁的琴师王德厚拉起百年檀板,十七岁的学徒张小雨亮出清越嗓音,这一刻,六百年的戏曲血脉完成了一次温暖的接力。在现代化浪潮中,这些坚守的身影,正为传统文化点亮不灭的星火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