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台班子的逆袭:亳州戏曲艺术团的破圈密码

草台班子的逆袭:亳州戏曲艺术团的破圈密码

暮色笼罩谯城老街,梆子声穿透青砖灰瓦。老茶客们捧着搪瓷缸,在八仙桌旁眯着眼睛打拍子——这方水土滋养的亳州戏曲艺术团,正用百年古调唱响新时代的传奇。

一、梆子声里的百年坚守

这个扎根皖北的民间剧团,前身是1907年的双和班。老团长李凤鸣至今记得,1978年剧团重组时,18个演员挤在三间漏雨的瓦房里排戏。没有华丽行头,旦角用被面改制水袖,武生拿竹片削成长枪。但每次下乡演出,老乡们仍会抱来新收的棉花铺在土台子上当坐垫。

2010年非遗保护浪潮中,剧团迎来转机。他们挖掘出濒临失传的淮北梆子十三腔,老艺人王桂芳带着肺气肿硬是把七十二板式录成音频资料。正是这份执著,让剧团在2016年登上国家大剧院,粗布戏服惊艳四座。

二、破茧成蝶的现代突围

传统戏曲如何圈粉年轻人?副团长陈晓燕给出答案:让老戏骨玩转新媒体。57岁的花脸演员张建国开通抖音账号,用亳普讲解戏曲知识,一段包公直播断案点击破百万。剧团更将华佗五禽戏融入武打设计,在《华佗悬壶》中展现中医文化,连外国游客都看得入神。

创新不意味颠覆传统。改编自当地传说的《曹操献酒》,保留原汁原味的慢二八板,却用全息投影再现建安风骨。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,让该剧斩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。

三、戏曲江湖的生存智慧

在民营剧团倒闭潮中,亳州戏曲艺术团却实现逆增长。他们独创戏曲+模式:与古井酒厂合作开发戏曲主题酒,为华祖庵设计沉浸式演出,甚至推出少儿戏曲广播体操。财务总监赵敏算过账:文创产品收入已占全年营收35%。

更难得的是人才培养机制。剧团与亳州学院合办戏曲班,学员上午学文化课,下午练功。22岁的武旦刘婷婷刚获小梅花奖,她说:师傅教的不只是唱念做打,更是戏比天大的精神。

站在花戏楼的百年戏台上,现任团长马洪涛抚摸斑驳的雕花栏杆:有人说我们像打不死的蟋蟀,要我说,戏曲本就是在泥土里长出来的艺术。这个从草台班子成长起来的剧团,正用最质朴的方式证明:只要根扎得深,老树也能发新芽。当城市霓虹与乡村星火交织,他们的梆子声,注定会继续在皖北大地上回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